一是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人口达11.47万人,城镇化率达51.6%。
二是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城镇供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92.8 %;县城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2平方米,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7.45公里;建成区先后建成2个广场、6个公园游园。园林绿地总面积达401万平方米,绿地率43.08%,绿化覆盖率4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6平方米。其中,新人民医院、新二小、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汽车站、荷源公园、体育中心等投入使用,莲花大桥、顺化大桥、雁塔大桥、半岛大桥等建成通车,滨江壹号、城南农贸市场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开业,产城融合加速推进,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已成为聚集人口、资源、产业的最大平台。
三是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6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填埋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76.59吨。城市治理体系逐步形成,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同时,完善了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政策措施,有效保障新市民在城市安居落户。
一是补齐功能短板,满足市民需求。2020年,我县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出发点,统筹推进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学府路道路、旴江河东岸沿河大道(顺化桥—老河东桥段)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城市双修停车场以及4个小型生态停车场建设,共建设停车位428个;全面完成第三幼儿园、图书馆、文化馆、广昌县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建设项目并投入使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深入推进城市“厕所革命”,新建改造了一批公厕,提升现有城市公厕卫生环境;推动一河两岸“城市绿道”不断延伸,基本实现全覆盖;多点布局,规划建设完成一批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滑滑梯等游乐设施项目,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二是绿化亮化美化,惠及百姓生活。我县围绕“一河两岸”的布局结构,按照“系统规划、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莲乡大道、西沿河路房屋改造立面工程,通过立面改造实现与城市建设的大环境相适应,又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实施抚河(旴江)东岸滨江东路及滨江生态建设工程,提升城市沿江沿河滨水湿地生态景观带。结合城市各项新建、改造道路建设项目,对城市入口门户、“一河两岸”主干道沿线及重要节点进行绿化美化,提升城市照明景观,整治宜绿空地,完善基础绿化,实现城市环境面貌新的变化,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是拿出绣花功夫,扮靓市容环境。我县全面开展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及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加大对县城内各大街小巷清扫保洁“全覆盖”式服务,清理各种垃圾死角,清运各类垃圾及废弃物,使县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质量基本上达“四净”“七无”标准,通过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努力提升城乡风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
一、突出产城融合。坚持城市与产业“两手抓”,在抓好城市形态的同时,积极抓好城市的业态,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产城融合的路子。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培育和发展彰显特色的产业体系,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推动城市经济繁荣,夯实城市发展根基。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养生养老、中医药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补足服务业短板。
二、突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既要注重新城建设,更要关注老城改造。一方面,通过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抓好新城建设来提升老城改造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老城改造来促进新老城区的均衡发展,提升广昌城市建设的整体形象。均衡布局教育、医疗、购物、文化、体育、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使之成为集聚人气商气、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抚州投资兴业的城市名片。建设河东新区、大世界农贸市场等公用停车场建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夜间开放。
三、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全面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和河道清淤,积极推动滨水空间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特色塑造的有机联动,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让一江清水造福广昌人民。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不断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率,力争2021年达到95%以上。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在规划上注重城市绿地的保障,新建一批街头游园、街头绿地,打造城市绿肺,打造绿化通道,使城市更多见绿显绿、绿意盎然。
四、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等载体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智慧广昌”项目建设。按照精细化、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实行分片包干,把城市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实责任到人,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园林县城等城市创建活动,以创建活动的开展助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五、拓宽投资渠道。主动加强政策对接,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争取扩大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规模,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以及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贷款支持,保证一定的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依法依规开展PPP合作,促进政府投入与民间投资联动。要做大做强城投集团、工投公司等国有企业,通过有效运作,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有序开放环境卫生保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渣土清运等市场,实行运作市场化、管养专业化、服务规范化。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特色街区、城市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