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出来”方面,主要是举办和参加国内外非遗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多层次多方位增强非遗曝光度,加大多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力度,引导民众自觉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保护传承非遗。一是在每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结合地市专题、节庆专题等连年举办省级专场非遗展示展览展演、傩舞文化专场展演展示、灯彩艺术节,举办“活色生香”——江西省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优秀节目展演等;二是让我省非遗在省外亮相,积极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山东国际非遗博览会、全国非遗曲艺周,承办湘赣鄂皖四省联展等展览活动;三是步入国际视野,江西非遗赴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展非遗摄影作品展、传统技艺现场展,江西非遗带着质朴的赣鄱气息走向国际舞台。
在“活起来”方面,一是评审设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举办手作大赛、传承人与专家对话活动、举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演等,二是启动非遗+旅游,促进文旅融合,非遗进入景区实现了非遗在旅游业上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在“传下去”方面,一是落实非遗研培计划,多次举办传承人群研培班,支持传承基地、传习所、非遗展示厅建设,培养传承人和扩大非遗受众,同时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二是出版非遗专刊《江西非遗》、“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展示非遗,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众生活,使之蔚然成风,力求达到人人爱非遗,人人传承保护非遗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2019年3月江西评选出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点选取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传承人群较多、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潜力形成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项目倾斜。45个传统工艺中有贫困县修水的宁红茶制作技艺、麟祥堂罗盘制作技艺等国家贫困县项目。此外在连续多年的三区文化专项人才支持中,江西省非遗中心组织非遗专业人员前往受援县开展非遗普查、挖掘、保护、传承的指导和培训。2020年积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参与“非遗购物节”,江西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企业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将在各网络平台开展销售活动,以此带动贫困地区尽快摆脱疫情影响,促进社会消费,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让文化传承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保障非遗传承有序开展。
今年由于疫情特殊情况,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总体部署,特殊时期走特色路线展示非遗,一是结合“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主题,江西在线上举办传统医药、传统体育等项目“图、文、音、视”成果展示周;二是创办“非遗购物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将在各网络平台开展销售非遗产品的活动,各地也将在历史文化街区、非遗老字号等场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线下“非遗购物节”销售活动;三是举办非遗纪录片公益展播等系列活动;四是为展示我省传统美食非遗项目的当下价值和独特魅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江西非遗保护工作将继续做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深入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促进文旅融合,推动非遗进景区、进市场;不断创新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模式,探索非遗宣传新途径,全面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从兴趣课堂到通俗读物,从校园到社区,让非遗故事走进民众现代生活;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展演;举办“我画非遗”活动;编写《江西非遗丛书》《江西非遗大典》;完善充实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践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推进江西非遗“走出来”“活起来”“传下去”。非遗来自于民间,它“活”在民间,也将会“火”在民间。我认为保护、传承、弘扬非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虽然任重道远,但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