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11/10 09:07: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天工开物城”新余:城以书名 书以城传

字体:

  原标题:一本书“承”就一座城

  ——“天工开物城”新余:城以书名 书以城传

  今天,只需向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出简短的指令,人们便能轻易获取超越个人经验的知识与洞察。技术的便利,让人不禁想起工业革命前后的欧洲——那时,知识的普及与技术的革新,也曾依赖两部划时代的“百科全书”。

  一部是狄德罗与达朗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先声,更是启蒙运动的旗帜,被誉为“改变世界的书”;另一部则是随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船西传、被李约瑟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这部来自东方的科技经典,经学者译介与研究,为欧洲纺织、冶金等产业革新贡献了来自中国的智慧。

  而当年《天工开物》的成书地——江西新余,如今站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交汇点上。这座赣西小城,正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续写属于今天的时代新篇。那个萦绕在历史天空的“李约瑟之问”——“为何科学革命未在近代中国发生?”——也因而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从赣西小城的书写,到新时代“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这部连接东西方的“科技信使”,如今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传递历久弥新的东方智慧。

  续写新篇:厚植天工开物的土壤

  今年3月1日,全球锂业巨头美国雅保中国区总部受邀成为江西新余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向世界各地企业发出“投资新余”的邀约。

  雅保公司2016年在新余成立江西雅保锂业有限公司,次年即投资8亿元建设新产线,2022年再投资9.5亿元,使产能从最初的1.3万吨增加到3.8万吨。近期,企业再次启动了扩产6000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的备案报规报建工作。

  从持续加码投资扩产,到主动为当地招引更多合作伙伴,雅保公司在江西新余的深耕,正是“一部典籍与一座城”相互成就、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一部《天工开物》,见证了东方工业文明的根系深植于这座赣西小城。隋唐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西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心,在粮食生产加工、制陶、造船、冶炼、纺织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史料为证,明洪武初期,全国共设13个“铁冶所”,新余占了两个;在纺织技术方面,到明代中叶,当沿海的织女还用手摇纺车织布,这里已普遍使用工艺更加先进的腰机。

  作为一本“写在大地上的著作”,当地蓬勃兴旺的手工业、工矿业等生产场景,为300多年前的分宜教谕宋应星实地调查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可以说,一座城先是有适宜天工开物的土壤,才有《天工开物》典籍的问世。一部典籍传承至今,也给后来者以启示:今天续写新篇,首先要从厚植天工开物的土壤做起。

  ——要素上新,以“天工”精神培沃土。2025年4月,上市公司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余年产10万台套信创电脑生产基地项目开始投产。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座打着深深钢铁烙印的传统工业城市,正悄然布局信创产业新赛道,上下游产业生态已初具雏形。

  数字经济企业对政务服务的需求有别于传统工业企业,全新的产业,意味着全新的要素供给。《天工开物》蕴含的创造精神启示“钢城”,唯有立足产业发展规律,不断创新要素供给,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率先形成新优势。近年来,新余将高铁新区作为全市发展数字经济的主阵地,聘请院士团队高标准规划设计,相继吸引京东、科大讯飞、酷哇科技、利亚德光电、天融信科技等一批企业落户。

  推动要素上新,成为新余跳出地域局限,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

  数智赋能,新余钢铁“产业大脑”成功揭榜省级“产业大脑”,新钢集团入选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动态全覆盖,国家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贯标三星级企业数江西全省第一……为降低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门槛,新余还建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服务商协会、数字化转型智库、数字诊所、数字专员五级服务体系,帮助企业降低前期改造和后期维护成本。

  ——理念革新,以专业服务育新苗。市场承压,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政府应该做什么?不久前,专注于高温合金材料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宝顺昌在新余的“二期投资”故事给出了答案:当了解到企业有增资扩产和技术升级的意向,但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后,新余市高新区没有采用老办法,而是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撬动市现代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等机构共同出资8360万元,以股权投资形式支持企业增资扩产。

  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实施,传统的“政策洼地”招商模式被打破,新余各级政府探索从“管理者”变成“合伙人”,用市场的方式干招商、用专业的眼光选项目,这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诚意与资本运作的专业水准,有效破解了传统招商政策受限后的发展难题,让企业敢于也甘于逆势而上、加码增资。

  这在新余并非个例。2023年,上市公司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分宜县达成投资协议,投资3.5亿元的精密结构件项目当年即投产。了解到企业扩大投资的意向后,县里创新设立“科贷通”“信贷通”“钤数贷”等融资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想方设法助力企业降低投资成本。2025年3月,斯莱克追加投资1.6亿元新建电池壳体智能化生产线,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体制革新,锻造可持续制度竞争力。因钢设市、因工兴市,作为工业之城的新余,被投资者称为一座懂企业的城市。主要体现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点围绕企业降本增效来展开。

  聚焦中部内陆城市投资者物流成本高企的痛点,新余不惜投资超百亿元启动实施袁河航道提升工程,通航后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6亿元以上。

  聚焦用能成本问题,建成投产我国首个清洁煤电与平价光伏协同发展项目,与传统一次再热煤电机组相比,循环效率更高,煤耗更低。

  ……

  以真金白银帮助企业降低投资成本。在用电方面,当前新余电力密度江西全省最高;在融资方面,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全省最低;在用工方面,全市有10万职业院校学生,中高职新开设专业超六成与产业适配。

  新余深刻认识到,靠政策优惠给企业带来的红利是短期的,而用改革手段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由此带来的竞争力才是可持续的、长久的。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新余在全国首创“一照通办”系列改革,企业开办时限减少八成以上;在全国率先推进电子证照一体化、便利化应用改革,实现跨37个部门278项电子证照全覆盖和全国互通互认;“一业一查一码”改革入选全国数字化监管优秀案例、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

  “李约瑟之问”新解:以新质生产力开万物

  宝武新钢集团硅钢生产线上,一块10吨重的薄板热轧原料,经连续轧制,长度由100米延长至1万米以上,厚度由2.3毫米降至0.08毫米的最薄规格。微米级跨越的背后,是团队对产品的匠心追求和不懈努力,标志着我国在宽幅超薄无取向电工钢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踏上被灌木青苔覆盖的台阶,古木林掩映中的分宜凤凰山铁矿遗址渐渐显露真容。脚下的矿渣和红土,依稀见证着历史上这里千年炉火不断的辉煌。

  时光再向前回溯,也是在这片土地上,抡大锤的工人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渗淋熟铁之中……300多年前,在分宜担任教谕的宋应星,将这一技术录入《天工开物》。

  18世纪,《天工开物》传入欧洲,引发了更广泛的共鸣。1830年起,法国汉学家儒莲开始陆续节译《天工开物》,以满足欧洲对冶炼工艺、合金配方等技术的渴求。英国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宋应星誉为“中国的狄德罗”,对《天工开物》给予高度评价并重点推介——甚至更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中国古代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直面“李约瑟之问”,“天工开物城”的后来者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当下的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求解破题。

  ——一家企业的向新而生。

  宋应星笔下的炉火传承至今。

  1960年,新余因钢铁产业建市,新钢集团一度成为这座钢铁之城的代名词,一家企业和一座城紧紧相连,见证炉火在市场大潮下的起起伏伏。

  迄今为止,钢铁产业营收占全市规上工业近五成。毋庸置疑,当下钢铁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寒冬”。然而,危中有机,在“钢城”看来,寒冬是万物待苏的时刻,也是强筋健骨、生长蓄力的时机。

  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新钢集团,没有陷入“船大难掉头”的宿命,而是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硅钢的需求,提前数年抢先行动,加强技术研发储备。

  过去,连轧制0.5毫米电工钢都要请外国专家指导装辊的新钢集团,自主轧出世界上最薄的“手撕钢”。随着0.15毫米、0.1毫米、0.08毫米产品相继研发成功并实现批量生产,企业极薄宽幅生产技术引领全球,硅钢产量位列全国第三。

  立足抢先出手、果断转型赢得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以及市场优势,当前,新钢集团一个总投资13亿元的新能源汽车硅钢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之中,项目投产后,每年将新增25万吨高牌号新能源硅钢产品,和原有产品相比,利润由100元/吨提升至1400元/吨。

  对一家老牌企业来说,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半年前,新钢集团投资16亿元,前后历时14个月建成的660平方米烧结机成功完成热负荷试车。也有人问,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钢厂盈利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市场承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求得一线生机,就越是要在效能上做到极致。数据显示,烧结机运行以来,仅余热发电和减少标煤使用两项,一年就能为企业节约近两亿元。更为关键的是,与原来的工艺相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减排比例分别达57.5%、49%和46%,全面满足超低排放要求。

  ——一个行业的投资新气象。今年初,中国有研集团科技有限公司牵手中国制造业民企500强赣锋锂业,投资年产万吨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通线试产。

  这是引发全球锂电行业关注的三方联合:作为“天工开物城”的新余,是全球最大的锂盐生产基地,全国每6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车的动力电池锂盐产自新余;作为研发机构,中国有研拥有30余年锂电及关键材料研发历程,建有“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以及“国家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我国最早从事有色金属选冶提取、材料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国家队;作为经营主体,赣锋锂业是国内锂产品深加工行业龙头企业。三方合力,瞄准攻克下一代能源技术制高点发起冲锋。

  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联袂而来,成为这座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突围、打造新型工业强市的新气象。

  新余清醒认识到,无论是钢城,还是锂电新能源之都,曾经靠规模取胜的发展模式早已“不合时宜”,地处中部腹地,在区位上并无优势,唯有加大新技术投入,瞄准技术革命性突破久久为功,方能在争夺行业话语权上占据一席之地。

  依托赣锋锂业、中矿资源等龙头企业,新余逐步构筑起一条从锂矿采选到电池材料、锂电池制造、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聚焦高效能、高科技、高质量,正向着构建全球领先的“锂电高地”加速迈进。

  ——一座城的向新自觉。从一部书到一家家企业,再到一座城,向新而行日益成为“天工开物城”的发展自觉。

  曾经依靠资源优势吸引投资的新余,近年来紧扣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全市钢铁、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六条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平台全覆盖,启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全市企业创新能力水平评价值连续5年位居江西全省第一。

  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余建立激励机制,依托本地高校等资源常态化选派“工博士”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帮助改进生产工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主体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科技供给,仅这一举措就累计为全市经营主体带来超30亿元营业收入。

  时代回响:唤醒深植历史的科技基因

  数千年中华文明,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科技题材类古籍本不多见,被以科技见长的欧美国家翻译成多个语种出版,收藏在全球数以千计的图书馆中的尤为少见;

  古代典籍,被学者、研究者奉为圭臬、手不释卷并不稀奇,但被搬上舞台,在互联网平台圈粉年轻一代的并不多见;

  引发新时期“洛阳纸贵”现象的《天工开物》,究竟如何切中了时代脉搏?

  ——文明对话,彰显向世界“开源”中国技术的气度。

  6月10日,在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之际,根据《天工开物》改编的舞剧亮相联合国总部。跨越山海、文明对话,这是数百年前《天工开物》沿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播撒文明种子的历史回响。

  天工,即自然的力量;开物,指人力对自然的运用。造纸技艺、水力喷灌装置、新结构纺织机械……《天工开物》书中记录的中国古代装置之美、技术之美和技艺之美,实证17世纪的中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大幅领先于世界。彼时,宋应星带着犹如穿越时代般的眼光,在《天工开物》记录下这些中国古代技艺,向世界开放中国科技的“源代码”。

  迄今为止,《天工开物》在全球发行了20个版本左右,印刷了近50次之多,先后被欧美国家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个语种出版。其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首个英译本,被全球588家图书馆收藏。

  开放包容,既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天工开物》传承至今,已不仅仅是一本典籍,既包括《天工开物》所记载的科技知识以及全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等各类价值的总和,也包括成书380多年来,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国际影响力和无形的精神财富,这部“工艺百科全书”的全球传播轨迹,已成为技术共享与文明对话双向互动的历史实证。

  ——古今对话,唤醒历史深处的科技基因。

  前不久,舞剧《天工开物》在北京的演出现场,来自宇树科技的高性能机器人亮相,成为舞台上的特殊“演员”,古代科技文明与现代人工智能的碰撞,惊艳了现场观众,也瞬间在全网走红。

  在互联网平台,复原古代砻谷机、古法烧酒酿造、古法炼铁……越来越多自媒体博主拍摄复原《天工开物》记录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视频,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

  在《天工开物》舞剧的导演陆川看来,宋应星身上承载着科学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传承付出了长期努力。“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是这部舞剧的创作立意,希望能够通过宋应星“敢为不同”的人生追求与《天工开物》中的科学技术之美结合,展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也希望《天工开物》能够激励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们,对科学的热情与追求。

  致力于打造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传承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研学旅游目的地,新余市近年来编辑出版《天工开物文化学生读物》,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创作推出纪录片《天工开物》、动漫连续剧《天工开物·开心岛》等,通过创新渠道、传播载体,为青少年群体埋下一粒粒科技启蒙的种子。

  ——文以载道,汇聚一座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天工大道、开物大道、天工开物节……漫步新余街头巷尾,与《天工开物》相关的种种文化元素,几乎渗透在小城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日常。

  作为《天工开物》的成书地,新余将天工开物文化确定为城市主题文化。这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新时期推动一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文兴城,以文强城。近年来,新余着力将独具特色的天工开物“文化IP”转化为“兴商资源”,从典籍中汲取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在力量,面向全球招募合作伙伴,在全国多个城市打造城市会客厅,对外积极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以《天工开物》为纽带,持续扩大新时代国际友城朋友圈。

  城以书名,书以城传。在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进程中留下重要标注的江西新余,努力向新而行,以拼搏奋进之姿“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记者 闵尊涛)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