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四五”以来,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生活有底气 就业有门路 教育有机会
11月7日,省政府新闻办、省残联共同召开“十四五”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加强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五年来,我省将49.9万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6.7万名残疾人纳入特困救助、4.39万名残疾人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牢牢守住不发生全省残疾人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全省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均提高至每人每月110元。在全国率先建立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制度,目前为1.43万名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日间照料或机构托养服务。
在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方面,我省出台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有效防控致残因素。基本康复服务覆盖72.08万人次,辅具适配服务覆盖23.88万人次,服务率稳定在85%以上。率先出台加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的政策。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5.04万人次残疾儿童获益,2025年将0到6岁救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5万元提高到2万元。儿童孤独症和脑瘫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五年来,全省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8.4万人,已就业残疾人总数达40万人,残疾人就业率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每年1.4万名残疾人进入公益性岗位,超过1.1万名农村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家属通过阳光助残就业基地获得就业机会。全省共有1.02万家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了3.12万名残疾人,城乡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超6.4万人次,发放金融助残贷款近6亿元。帮助4151名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年平均就业率居全国第一方阵;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7%,3147名残疾人考生被高校录取。
同时,我省持续优化残疾人平等参与的良好环境,推动残疾人体育、文化项目纳入省运会、江西艺术节同期同台举行。我省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赛事中共获116金71银75铜,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和全国纪录。无障碍改造惠及7.2万户残疾人家庭,20家医疗机构开展无障碍友好医疗机构建设,残疾人办事更加高效、暖心。
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饶冬梅表示,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科学编制实施“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努力推动我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记者李政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