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10月16日电(吴亚芬 王晓震)近三年,学校与江西重点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80%毕业研究生进入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成果显著,多项技术获省级以上奖项并应用于重大工程……在江西南昌赣江之畔,华东交通大学以学科改革锚定方向、培养方式打通路径、评价体系重塑标准,用“真改革”响应中央“深化产教融合”战略部署,构建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整闭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肖乾(第一排左三)指导研究生开展车轮与轨道滚动摩擦磨损模拟试验。受访者供图
学科专业改革:动态锚定产业需求
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华东交通大学选择了一条“精而专”的学科专业改革之路。近年来,学校果断撤销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这一做法曾引发讨论。
“学科调整不能只看论文产出,更要看能否匹配产业发展需求。”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朱嘉蔚解释。与此同时,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设立,则直接呼应了江西“交通强省”战略——昌景黄高铁、赣深高铁等重大工程急需高端技术人才。
产业升级催生专业优化需求。为了进一步匹配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华东交大的学科体系不仅有“加减法”的动态调整,还有“交叉融合”的乘数效应。
立足传统工科优势基础,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大胆推进“交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覆盖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法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生态。人文学院设立“交通+法学”研究方向,推动法学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通法规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依托交通工程优势学科,重构“交通会计”课程体系,培养数智化交通财务人才,近四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428项。
深化学科专业改革,筑牢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根基。落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中,学校则通过“课程瘦身、实践扩容”,扭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术化”倾向,真正实现“应用型”导向。
学校依托校企共建的研究生工作站,将课堂“嵌入”生产线,学生在生产一线开展课程学习,参与企业技术项目研发。建立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和毕业把关,企业导师负责实践管理和技术指导,并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全程跟踪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度下,企业导师可以进校园参与教学,为学生带来前沿科技资讯。教师能够赴企业挂职锻炼,用研究成果反哺产业。”朱嘉蔚介绍,目前学校与55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真实项目“实战”场景教学。
在华东交大,一项国家级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成为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组建起跨学科教练团队,涵盖数学、计算机、机械等领域。“备赛期间,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将前沿科技热点转化为数学模型。”竞赛教练组组长周娟给出了一组数据:近十年,该校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累计获国家级奖项462项,一等奖18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居江西省首位。
“竞赛题目多来自华为等企业的真实技术难题,学生解题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周娟表示,参赛学生不仅需掌握数学建模、编程等技能,还需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从学科改革到课程“瘦身”,从实践教学到竞赛育人,华东交大以产业需求为“指挥棒”,打破传统教育壁垒,构建起了“学科—产业—人才”联动发展的新生态。
培养方式改革:生产线变课堂
像往常一样,华东交大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机械专业研二学生黄豪,早早来到离学校不远的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上班”。半年前,他加入学校与该企业合建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启到生产一线实践的全新体验。
“现在主要是和校内导师一起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故障诊断,因为自己学的就是与车辆相关,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这个研究方向很有价值。”黄豪说,企业还配备了产业导师,从实践上教学,帮助熟悉产业流程并协助试验数据分析等工作。
“工作站的首要任务就是育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就离不开培养模式的创新。”该研究生工作站校方站长曾建邦表示,“工作站面向企业产业需求,积极实施项目制培养模式改革,学生一届接着一届干,就是奔着学习真本事、解决真问题,不愁没成果。”
事实也确实如此,从2018年至今,该站师生聚焦整车热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整车碰撞安全和轻量化技术以及基于车联网大数据的动力电池主动安全技术四个方面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并实施,形成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产生可观经济效益。

在“华东交通大学-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江西省研究生工作站,校内外指导老师查看学生研究课题进展。新华网 王晓震 摄
像这样的省级工作站,该校有7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将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实际的“科研命题”作为“教育命题”和“育人选题”。这些工作站先后在高性能摩擦材料的产业化、工信部重大专项《小型立式五轴加工中心及关键功能部件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农村路面灾害检测设备、低能耗绿色水处理综合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今年,学校又更进一步,启动了一批校级工作站的布局和建设,实现了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依托工作站培养的全覆盖。
华东交大副校长肖乾表示,早在2013年,学校就明确提出亲近行业、立足地方、注重实践的育人理念,紧扣铁路大行业、地方大产业发展,对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发展需求,“入口”“过程”“出口”全方位匹配,锚定培养方向。
聚焦行业需求,服务地方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是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华东交大在全省率先成立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学院,对接服务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并创新构建“一产业一分院、一企业一工作站,一学生一策略”的工作模式。目前,该院已下沉至县域产业,对接与崇仁县共建卓工学院崇仁分院,深度融入当地输变电装备产业链。
该院副院长张龙表示,立足需求驱动,学生在获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或实践经验,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也让毕业研究生在就业市场颇受欢迎。
江铃集团新能源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刘俊宇表示,工作站的研究生有实践经验,不少还参与过企业的项目,也更容易上手,招聘时企业更倾向直接“留用”站内研究生。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研究生进入铁路行业和地方产业就业人数超80%,研究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位列全省第一。
评价体系改革:不求论文,要产出
在华东交大,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专业学位导师遴选不要求具备高级别论文,也不要求承担纵向课题,但却有一点至关重要——要有横向项目,就是跟企业合作的项目。
从看论文到产业实际导向,这背后是学校以评价体系变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考量。肖乾介绍,学校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准绳,改进结果评价,课程考核破除“唯分数”、学位授予破除“唯论文”、导师遴选破除“唯科研”。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就提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深化研究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分类选拔,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深化高校人才评价改革,破除人才“帽子”制约,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科学认定标志性成果。
朱嘉蔚表示,为用好评价指挥棒,华东交大还强化过程评价,严抓培养与学位全过程监管,并以导师指导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学院政策对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影响等,探索优秀导师、优秀学院的增值评价等。
与以往相比,带学生到企业实践时,导师更倾向带他们多写论文,这样更容易出成果,就能申报课题,拿“帽子”,有收入又有面子。在新评价体系下,老师也要到企业挂职锻炼,亲近“大市场”,在产学研上发挥理工科优势,突出“效能优先”的导向。
对于学生而言,相关文件也提出专硕可实行多元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考核方式。张龙认为,即使是写论文,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之前学生主要是通过“看”,现在是要“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这样论文质量也更高。
师生聚集到生产一线“真题真做”,该校走出了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肖乾表示,接下来还将持续探索,破立并举,努力转变导师队伍观念,让专业、课程更贴合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将评价重心转向“激发活力”,为国家战略实施、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