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总投资预计近3000亿元,约为“十三五”时期的2.6倍;长江干流崩岸应急治理提前完工,166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现“五年任务三年完成”;江西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1%,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80.2%;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有效提升,发放“节水贷”41亿元;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达5处……
“十四五”期间,江西水利部门扛牢防汛天职,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先想一步,多想一层,全力争取防御的最大主动和先行保障,从责任落实、能力落实、技术落实到物资落实、队伍落实,落实落细防范措施。

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
日益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江干流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提前完工,166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现“五年任务三年完成”,万亩圩堤基本达到防洪标准。特别是“头顶一盆水”的万座重点山塘除险加固全面完成,乐平水利枢纽、鄱阳湖4处国家级蓄滞洪区等一批重大防洪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此外,还通过系统推进五河及中小河流治理1895公里,有效保护了2230万人口、1590万亩农田和城乡防洪安全,为赣鄱大地筑起了一道坚实可靠的“水上长城”。
水利是农业命脉,水利兴则五谷丰。
“多亏灌区及时放水,我的50多亩农田得到了有效灌溉,否则至少要减产一半。从目前形势看,丰收不成问题。”站在自家连片稻田旁,吉水县八都镇竹塘村种粮大户王冬根充满期待地说。

赣抚平原灌区中稻景象。
这五年,赣抚平原、潦河等5座大型灌区“十四五”现代化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大坳、梅江、峡江等4座新建大型灌区开工建设,新增耕地灌溉面积245万亩,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让群众从“喝上水”到“喝好水”,这一承诺在“十四五”期间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千厂树标万厂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完成工程改造提升5292处,压减小散工程1697处,开工规模化供水工程258处,实施小型引调水项目6个,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攀升至94.1%,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80.2%,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
漫步在分宜县孔目江畔,曾经淤塞浑浊的河道如今清澈见底,岸边绿植成荫,白鹭掠水飞过。附近居民沿栈道散步,孩童在亲水平台嬉戏,一江碧水已成为家门口的“幸福河”。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江西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全域推进100条幸福河湖建设,打造了8个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和4个幸福河湖国家试点,一批有颜有值、有情有景的幸福河湖“江西样板”在赣鄱大地不断涌现。

婺源石门生态清洁小流域。
“这两年,石门村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单日最高游客量逾万人。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2013年的约4000元增长到2024年的3.1万元。”67岁的退休教师俞旺金,也是石门村的义务讲解员说。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鸟中大熊猫”蓝冠噪鹛选择在此安家繁衍,也让石门村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旅游打卡地,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崇义上堡梯田。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这五年,江西水利高质量发展不仅有量的增长、质的提升,还有一个关键词——“新”。
“十四五”期间,江西水利改革管理创新成果丰硕。水权改革深入推进,累计完成水权交易557宗,交易水量2亿立方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前2年完成,3055万亩改革面积已全面验收,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数字赋能水利建设开局良好,数字孪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入选水利部“十大样板”名单,数字孪生乐安河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全面完成,数字孪生赣抚平原灌区建设成效显著,连续两年在水利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

数字孪生峡江防洪场景。
水利运行管理不断强化,全省小型水库全面推行专业化管护模式,1619公里堤防参与投保,水利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江河奔涌,治水兴赣。立于“十四五”收官之年的节点回望,山水兼程,步履铿锵。未来,江西水利部门将坚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万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