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8月27日电(王中庆)老城区,承载着一个城市历史变迁和集体记忆。城市更新如何在拆与建、古与今、破与立中找到平衡,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南昌市始终聚焦民之所盼,把准关键环节,持续发力。
在此背景下,于27日正式启动的“丝路华章 赣鄱新声”聚焦南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将“城市更新”作为调研重点之一,采访团将深入南昌的大街小巷,围绕城市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全面调研南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古”与“今”的有机融合、“破”与“立”的辩证统一。
拆与建:从物理隔阂到空间融合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勃临江远眺,挥笔写下《滕王阁序》,勾勒出一江两岸的美景。
作为南昌市的文化地标,滕王阁名扬天下。以前受限于封闭式景区的局限性及周边交通、文旅环境的不完善,让市民游客“近江却不见江”。
2024年,南昌市全力推进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随着滕王阁景区北扩工程拆除600米实体围墙,景区总面积拓展至约700亩,九成区域免费开放,彻底打破了景区与城市之间的物理隔阂。

千年后的今天,当游人信步新拓的临江长廊,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胜景后,直呼“古人诚不我欺”。
在社交平台搜索南昌旅游攻略,“city walk”路线推荐帖中,常与滕王阁同框出现的,往往还有大士院街区。这个1.4万名本地居民生活的地方,位于滕王阁畔,曾经是再普通不过的市井住宅区。
凭借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地道的南昌风味,大士院被“旅行特种兵”发现后,客流激增。恰逢南昌市启动滕王阁景区北扩工程,为实现景区与街区的串联,邻近滕王阁的大士院街区同步进行提升改造。
不是推倒重来的割裂,而是以历史为基、以创新为翼,让老地方焕发新活力。改造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按照20世纪80年代风貌对街区进行全面还原,营造了浓厚的怀旧氛围。改造后的大士院街区聚集了大大小小200余家商户,保留最原始的市井烟火气,在满足辖区居民生活宜居需要的同时,也吸引了游客游玩、带动周边消费。
拆与建是一对看似矛盾的行为,但在南昌老城更新中,二者却在民生导向下实现了和谐统一。拆除的是阻碍城市呼吸的物理壁垒与陈旧桎梏,而建起的,是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的美好空间,更是承载市民幸福感与游客向往感的城市新名片。
古与今:从文化唤醒到体验焕新
暮色渐浓,华灯初上,在南昌市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古色古香的茶楼上,汉服女子薄纱遮面,临窗演奏二胡。楼下熙熙攘攘的观众则赶忙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名场面”。
不远处,一位唐代诗人王勃的扮演者则站在一家餐厅附近,与来往的游客对起了诗词。
2023年,南昌以“修旧如旧、活化利用”为原则,对万寿宫区域进行整体改造。通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街区重现了“万寿宫祖庭”的历史底蕴,古今融合的潮流玩法则为它赋予了新生。

“瓦罐汤咖啡”门前排起长队、汉服换装店里游客络绎不绝、脱口秀剧场里笑声不断……“街区核心竞争力在于融合‘在地文化’与‘现代消费’。”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推广总监胡艳介绍,2024年,万寿宫客流量达2600万人次,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打造的过福年、造浪节、花朝节、跨年派对、潮庆盛典等活动均有数十万人参与。
这种文化的唤醒与体验的焕新,并不止步于万寿宫的飞檐之下。每个月的1日,天尚未完全亮起,距此不远的八一广场上,另一场更具仪式感的城市叙事正在发生。
国旗护卫队步伐铿锵,划破拂晓的宁静,五星红旗在众人注视中冉冉升起。许多在万寿宫穿越古今的游客,此刻又站在八一广场上,静默肃立。一位从广东来的游客曾润光说:“昨晚在万寿宫听二胡、对诗词,像是触摸到了南昌的文脉;今天清晨站在这里看升旗,听到的是这座城市更加深沉的心跳。”
南昌的城市更新,不仅重现历史场景,更注重将城市记忆转化为可感知、有共鸣的体验。无论是万寿宫的古今交融,还是八一广场的升旗仪式,都成为连贯时空、凝聚情感的文化节点。在这里,每个人都能触摸城市的心跳,感受一座老城在传承中焕发的新生。
破与立:从工业记忆到城市新景
夜幕降临之时,位于南昌青云谱区的洪都夜巷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地方风味餐馆前排起长龙、网红打卡墙前的游客络绎不绝……
洪都街道,曾是当地规模较大的集中连片老旧小区,也承载着南昌工业发展的深厚记忆。2021年,青云谱区投入6750万元,通过“问需于民、群众参与”的模式,对洪都老街巷实施改造提升。

依托洪都特有的历史底蕴和珍贵的苏式文保建筑群,洪都夜巷不仅保留了几代洪都人的记忆,更以航空文化主题街区的身份“出圈”。本土品牌餐饮店与航空主题文创店、沉浸式体验馆等形成了“文化+商业+旅游”的生态链。据了解,街区改造后,日均人流量同比增加3000人次,带动相关就业岗位近千个,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洪都夜巷的更新,只是南昌老城有机更新的一个缩影。类似的“破立之道”,还在东湖意库、江纺产业园等项目中得以延续。
东湖意库通过对旧仓库群的创意改造,将图书、艺术、展览融入市民生活空间;江纺产业园的老房子则“变身”为文化教育产业园,多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总部入驻,成为集创意办公、人才培训、休闲健身、文化消费于一体的文化教育产业园。
实践证明,老城区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可以通过创意转化的隐形财富。从洪都夜巷到东湖意库,从江纺产业园到更多正在蜕变的空间,这座城市正在以“破立并举”的方式,推动“生产车间”向“生活空间”转化,让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为市民持续提供文化的滋养与精神的归属。
南昌的老城更新,不仅是空间的改造、业态的升级,在这里,历史不再尘封于书本,而是流淌在街巷之间;发展并非推倒重建,而是让传统与现代相拥,让烟火气与新消费共生。南昌正以一场持续的城市更新实践,诠释着“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