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南昌8月18日电 题:乡镇“好莱坞”:被微短剧重塑的小镇
新华社记者陈璞、余刚
35岁的蔡志刚白天是保安队长,晚上却变成微短剧里的家庭医生。“白大褂一穿,听诊器一戴,说话也变得慢条斯理了。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他谈起演戏心得头头是道。
蔡志刚所在的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中童镇,曾因眼镜产业闻名,现正被微短剧产业重塑,成为乡镇“好莱坞”。
2022年之前,这里有一座废弃多年的老旧眼镜城,附近像蔡志刚一样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如今,这座眼镜城被盘活改造成微短剧拍摄基地,拥有120多个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室内拍摄场景,每年承接数百部微短剧制作。在拾方光影影视基地的带动下,余江当地村民纷纷成为微短剧“群演”。
当下,微短剧因结构简短、内容集中、节奏快和剧情跌宕起伏,迅速走红网络。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
“微短剧既是短视频业态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结果,也是长视频平台面对视听消费新需求的战略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说。

58岁的姜有水是当地群演界的“能人”,不但胜任不同类型角色,还成了村里的“星探”,能替剧组找到各种所需的群演。“台词多的,一天能有个五六百(元)。”他很满意群演这份工作。
据统计,当地有3800多名群众演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演艺经历,但通过听从专业导演、场记的安排,再结合后期剪辑技术,也能完成完整、流畅的剧情。
当地政府在打造乡镇“好莱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把拾方光影影视基地招进来,也给了很多政策优惠,目的是让他们留下来。”鹰潭市余江区文广旅局副局长汪芸介绍。
“我们短剧的特点就是小制作、短周期,基本上一部剧7到10天就拍完,两到三个月就能上线。”广州锦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片人吴福江说,选择在余江拍摄的关键原因在于成本控制。
拾方光影影视基地依托高度集中的多样化室内场景,为剧组节省了转场资金和时间成本。一部戏涉及的20个场景中,70%都可以在同一栋楼里完成。同时,基地还提供从住宿餐饮、24小时剧组“管家”到发行推广的全流程服务,进一步优化了剧组运转效率。
像余江区一样,以产业园为地标,以政策帮扶和区域优势吸引人才回流、内容公司入驻,带动服装、道具、餐饮等配套产业,最终形成微短剧创作基地,正在成为不少地方的短剧发展策略。

然而,微短剧发展过程中,内容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版权争议频发等问题也逐步显现。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月公开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 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明确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白名单”制度等,规范微短剧传播秩序,确保播出安全。3月,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下发2025年首个管理提示,强调微短剧创作要“爽”而有度。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胡建礼认为,伴随新规出台,未来几年,微短剧会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影像门类,行业巨头将推动微短剧走向精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微短剧出海成为新的增长点。数据分析机构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的内购收入接近7亿美元,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4倍。此外,全球短剧应用的下载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达到了3.7亿次,是去年同期的6倍多。
吴福江观察到,“爽剧”题材微短剧在全球都有市场,不管是亚洲、欧洲、还是美洲。江西博霖影业有限公司制片人沈伟发现,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他们想通过这类作品了解更多的中国人、中国事”。
赵晖认为,微短剧出海同样应注重对多元题材的创新开发,借助出海这股东风,让一批微短剧成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交流。
从废弃的眼镜城到热闹的微短剧影视基地,从村民到演员,余江区中童镇从制造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之路,生动展现了中国县域经济在新兴产业驱动下的多样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