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山不碍白云飞
——赣州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晨曦中的赣州西站,一列银白色高铁如箭离弦,载着满车旅客驶向深圳;不远处的赣州黄金机场,大中型客机迎着朝阳攀升;安远县凤山至梅屋公路上,自驾游车队沿着青山绿水蜿蜒前行……赣州,这座地处革命老区的城市,正以“交通先行”的昂扬姿态,加速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
地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赣州,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然而,过去“地利”并未带来“便利”。重峦叠嶂,关山难越,是这片红土地长久以来的交通写照。如今,面貌发生改变,一场波澜壮阔的交通建设大会战,正在赣南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锚定航向:从区域节点到国家枢纽
赣州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连通东西、承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在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赣州位于国家“六轴七廊八通道”主骨架中的重要节点城市,系“京津冀—粤港澳主轴”与“厦蓉通道”的交会点,被赋予“连通东西、承接南北”的特殊使命。“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均把赣州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自2017年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来,赣州先后拿下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等“国字号”招牌。
“从‘末梢’变‘枢纽’,不是简单的路变多了,而是格局更大了。”赣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谢文才的话,道出了其中深意。8月2日召开的赣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把“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列为赣州“四个定位”之一,以交通先行引领融入新发展格局。
数据印证着这种跨越:“十四五”以来,赣州累计争取上级交通建设资金728亿元,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寻乌至赣州高速等一批项目被列入国家规划。
通达八方:从“关山难越”到“四省通衢”
路,是发展的命脉。立足“大交通”格局,赣州聚焦互联互通,不断完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在会昌县西江镇,济广高速与厦蓉高速的联络线建设正酣。这是我省首个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下开工的特许经营高速项目,工人们顶着烈日架设桥梁,远处的摊铺机在山间拉出金色弧线。“以后路程减少39公里,从赣州到福建龙岩比原来可节省40分钟。”货车司机王师傅望着施工图,眼里满是期待。
这样的变化在赣州处处可见。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工程通车后,赣州到广州的车程缩短至3小时;寻乌至龙川高速打通了江西南下广东的“第七条出省通道”,让脐橙之乡的鲜果当天就能摆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货架。“十四五”以来,赣州新增高速公路283公里,总里程达1842公里,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形成了通往广东、福建、湖南的11条出省大通道,撑起“四纵四横九联”的路网骨架,4小时高速经济圈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
地上飞驰,空中亦然。去年12月26日,东方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20客机在瑞金机场平稳降落并完成试飞,赣州正式迈入“双机场”时代,成为国内为数不多拥有两个民用运输机场的设区市。从黄金机场的繁忙景象,到瑞金机场的蓄势待发,再到定南、石城等多个通用机场的加快推进,一个“一干一支七通用”的区域性航空网络布局,正为赣州插上腾飞的翅膀。
铁路的轰鸣,奏响了老区振兴的最强音。昌赣、赣深高铁双动脉贯通,让赣州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如今,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923公里,通达13个县(市、区),“一纵两横一放射”的铁路网布局,正强力支撑着人流、物流的高效流动。赣州市铁路建设发展中心主任何国杰说,我们将加快瑞梅铁路、长赣高铁建设,形成“两纵三横一放射”的铁路网,实现全市80%以上的县(市、区)通铁路。
人享其行: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走进改造一新的赣州火车站,站房焕然一新,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候车面积扩大一倍。这项提升工程仅用了92天。这背后,是服务民生的迫切愿望催生出的“赣州新速度”。
这样的“新速度”和“新服务”正在赣州遍地开花。在城市,定制公交、社区专线、网约公交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满足市民个性化出行需求;在城乡之间,76条定制客运线路投入402辆定制客车,运力稳居全省第一,构建了覆盖全市及周边省市的灵活服务网络。“以前回老家于都要转两次车,现在定制客车直达,还能线上选座。”上班族刘慧的体验,道出了交通服务的温度。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广袤的乡村。宁都县固村镇一名企业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他算了一笔账:“以前路不好,都是坑坑洼洼的,商品运出去破损率高达8%。现在路修好了,破损率降到了0.5%以下,光运输成本一年就省下80万元。”
在崇义县过埠至上堡公路上,村民李大姐正骑着电动三轮车往镇上送山货。以前路窄弯急,挑着笋干要走2小时山路,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20分钟就能到集市。这条入选全省“十大最美农村公路”的山路,串联起6个行政村,带动了上堡梯田景区年接待量增长30%。
“十四五”以来,赣州新改建农村公路4540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万余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如今,全市所有建制村不仅通了客车,更有超过一半通了公交,2148个村庄建成了双车道。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到田间地头、农家门口,不仅是百姓出行的“舒心路”,更是产业发展的“致富路”、乡村振兴的“希望路”。
物畅其流:从“运出去”到“链全球”
交通枢纽的“枢”,关键在于要素集散和资源配置的能力。赣州的目标,绝不只是“过道”,而是要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引擎”。
在赣州国际陆港,一排排集装箱整齐码放,龙门吊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这是今天发的第三列铁海联运班列,全程‘通关、通检、通税’,和从深圳港出发一个样。”港口工作人员介绍,赣州已开通至深圳、广州等5条铁海联运线路,累计突破2万列,中欧班列覆盖欧洲22国151城,南康家具、赣南脐橙、电子产品等,正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买全球、卖全球”的物流网络已然成型。
水运,这块曾经的短板,正被迅速补齐。2023年底,赣州港五云码头开港运营,沿赣江可直抵九江港。这座全市首个千吨级货运码头,让赣州水运告别了“小船慢桨”的历史。而赣粤运河论证研究工作的推进更让人期待,未来千吨级船队将从赣州直抵珠江口,打通南北水运大动脉。可以预见,未来赣州将真正实现“江海直达”,重现古代“舟楫往来”的繁盛景象。
与此同时,一片新的蓝海正在被开辟。在南康区,依托中国民航局的对口帮扶,低空经济异军突起。这里拥有全国首批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全国最大的低空飞行空域之一,无人机物流配送从这里飞入寻常百姓家。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吸引20多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超10亿元,成为赣州交通发展的新增长极。
交通格局的重塑,深刻改变着城市的经济地理。一个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交通圈”正在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圈”。
展望“十五五”,赣州的雄心更加宏大: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标志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打造空港、水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五港一体化”。到2030年,“赣州123出行交通圈”将实现市区1小时通勤、周边城市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123快货物流圈”将让货物1天送达周边、2天通达全国、3天连通全球。
站在赣州智慧交通数据中心的大屏前,车流、物流、人流数据实时跳动,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活力曲线。从四省通衢的地理节点,到内联外通的全国枢纽,赣州正以交通为笔,在红土地上续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篇章。(温居林 记者 鄢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