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57公里沉默的铁轨和沿线22个村庄的袅袅炊烟——这就是王坚三十年如一日守护的“责任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手提包里的笔记本磨破了边角,警用皮鞋踏破了一双又一双。这位“铁脚板”民警,用脚步丈量平安的故事,一写就是三十年。

王坚开展巡线工作 摄影 彭海
“等等。”某次王坚带着徒弟巡线时突然停下脚步,发现护栏上的刺丝滚笼有些脱落。“这是安全隐患,必须马上处理。”说着,他从背包里掏出老虎钳和铁丝,对滚笼进行临时固定,随后联系相关部门要求迅速整改。徒弟注意到他手背上交错的划痕——这十年,他累计排除1700余处隐患。

王坚带领徒弟巡查线路栅栏隐患 摄影 彭海
双抢前后,王坚巡至沪昆线K704+500米处,看到几垛水稻秸秆正挨着栅栏。他抹了把汗,“这好像是村里老周的田啊!”于是他立即找到老周,“老哥,秸秆堆在这儿有火灾隐患啊!夏天太阳毒,万一一颗火星子蹿起来,火车就得急刹。”老周搓着草绳的手立刻停了下来,两人顶着日头一起把秸秆搬上了三轮车。

王坚开展铁路护路宣传工作 摄影 彭海
“干线路工作,我有三件法宝:画册、铅笔盒、指甲剪。最有玄机的就是这指甲剪。”王坚笑着说。这把不足手掌大的工具经过特别定制,按压处正反两面印着铁路宣传标语及派出所、他个人的联系电话。这一巧思,让指甲剪成了沿线村民“揣在兜里的安全热线”。

王坚开展护路宣传工作 摄影 彭海
虽然年近花甲,王坚却从未停止追赶时代的脚步。自从所里配备无人机,他勤学苦练,硬是将“铁脚板”巡线升级为“科技+传统”的新模式。在他的带领下,辖区实现了连续9年“零危行”的佳绩。

王坚运用无人机开展线路巡防工作 摄影 彭海
“大风天在铁路边放风筝有什么危险?”五一小长假前,王坚走进校园,举着铁路模型问道。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他翻开卡通图册补充:“风筝线碰到2.7万伏高压接触网,就像握着闪电,非常危险!”

王坚走进校园开展铁路护路宣传工作 摄影 彭海
在村里,王坚有两个特别的身份:一个是“和事佬”,谁家闹矛盾,他总能耐心调解;另一个是“暖心警”,独居老人的冷暖他时刻惦记。
他定期在警务室举办普法讲座,把生硬的法律条文变成乡亲们听得懂的方言故事。遇到家庭纠纷,他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直到双方冰释前嫌。

王坚在警务室开展普法讲座 摄影 彭海
巡逻路上,他总会绕道去看看独居老人。送米送油、代买药品、修理家电……这些事他都当成“分内事”。村民们常说:“老王在,心里就踏实!”

王坚看望慰问独居老人 摄影 彭海
在派出所里,总能看到王坚忙碌的身影——修灯泡、扫落叶……这个闲不住的“老黄牛”,把派出所当成了自己的家。“坚叔的万能工具箱比后勤仓库还齐全。”徒弟孙斐笑着说。
孙斐珍藏着一张便签条——在他加班值守的深夜,“坚叔”塞来的饭盒上写着:“压力再大,也要按时吃饭。”短短几字,如冬日暖阳,让他真切感受到师傅的关怀。

王坚写给徒弟的便签条 摄影 彭海
“我年纪大了,看着小孙一天天成长,想着我这身‘功夫’也能传下去了。”王坚一边擦拭工具箱,一边笑道。说完,他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向外走去。夕阳下,他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却依然挺拔。

王坚向徒弟传授工作经验 摄影 彭海
青丝染霜,初心如磐。三十载春秋,他用“坚”实的脚步书写着忠诚、奉献与担当,始终如线路旁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扎根基层,守护每一趟列车的安全畅通。(文 柯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