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8/04 10:42:09
来源:江西日报

照亮乡间的灯塔

字体:

  原标题:照亮乡间的灯塔——“中国好人”袁宇与他的乡村书院

  6月24日,万载县文宇阁书院负责人袁宇以“藏书‘大王’开办公益书屋17年,让书香飘进千家万户”的感人事迹,荣登“中国好人榜”。这名80后农民用300余万册藏书,书写了一部乡村文化振兴的动人传奇。

  从农家少年到“藏书大王”:一粒读书种子的萌芽

  1982年,袁宇出生于万载县鹅峰乡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对书籍充满渴望,然而除了课本,家里几乎找不到一本课外书。

  即便如此,袁宇对书仍情有独钟,走到哪,书就读到哪,并把读过的书一一收藏。

  高二那年,他得知县图书馆处理旧书,便咬牙向父母借了3000元钱,买下6000册旧书,从此埋下了“藏书”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袁宇在南昌租下100平方米的房子,用“以书养书”的方式创业。2008年,他带着20万册藏书回到家乡,将自家农房改造成民间公益图书馆,免费向乡亲们开放。

  “农村太缺书了,我想让乡亲们和孩子们能随时读到好书。”袁宇说。

  五座书屋的变迁:一个人的文化长征

  最初的公益图书馆,很快便挤满了前来阅读的村民。袁宇意识到,分散的藏书已难以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2017年起,他陆续在万载县城郊自费建起3座藏书超10万册的图书室,甚至一度租用废弃养殖场。

  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袁宇获得45亩土地支持,他倾尽积蓄,筹建文宇阁书院。两年后,文宇阁书院建成开业。这是一座拥有300余万册藏书,涵盖古籍孤本、姓氏谱牒,乃至全套影印文渊阁版《四库全书》的乡村文化地标。

  如今,书院内平日可见埋头阅读的村民、专注自习的孩子。周末更热闹,前来参观、学习、研学、打卡的游客和群众络绎不绝。“以前农闲时爱打牌,现在大伙儿都爱来这儿看书。”当地村民说。

  从“藏书”到“育人”:让阅读点亮乡村未来

  袁宇的愿景,并不止于提供一个可以读书的空间。他发起万载县首个民间读书会“吾友读书会”,年均举办活动超50场。

  目前,文宇阁书院还承担着全县40个智能书柜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每年轮换更新图书超15万册,图书年借阅人数近5万人次。

  在文宇阁书院的带动下,全民阅读在万载蔚然成风,当地创新推出“阅读+研学+科普”模式,累计举办公益活动1200余场,惠及群众15万余人。

  文宇阁书院开设的亲子研学项目中,有留守儿童因接触科普绘本而萌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有家境困难的学子通过免费借阅考上大学……这些孩子的成长故事,是袁宇坚持的动力所在。

  “乡村孩子缺的不是天赋,是机会。”袁宇说。

  17年坚守:“书院如灯,照亮更多人脚下的路”

  17年来,袁宇的“藏书”投入不菲,几乎倾尽所有。有人问他,这是否值得?他笑着回答:“钱可以再赚,但读书能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文宇阁书院的日常运转,依靠他多年来的创业收入和妻子的默默支持。他坚持公益初心,从未向读者索取分文。

  为节省开支,他自学图书编目,带着家人一起整理藏书;为保护古籍,他自建恒温书库,甚至卖掉城里的房子。

  他的妻子笑称,全家人“以书为粮”。而他获得的“中国好人”“江西好人”等称号,见证了他的执着。

  在文宇阁书院的留言簿上,一名读者写道:“在这里,我第一次读完了《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读者回声,让袁宇更加感受到坚守的意义。

  “每收到一封读者感谢信,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袁宇说。

  书页翻动,时光流转。这座乡村书院的灯火,照亮了更多人脚下的路,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光与热。

  (喻博闻 丁斌祥 黄 芬)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