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花瓣捏出弧度才好看,就像咱院里的月季刚绽开那样。”7月24日傍晚,在余干县就业之家的活动室里,52岁的张女士把刚做好的绢花插进玻璃瓶,花瓣上的金粉沾了点在指尖。她小心翼翼拢了拢鬓角,这是照顾瘫痪婆婆时总被扯乱的头发,如今却因这捧绢花显得格外精神。“既能给婆婆喂完药再过来学,又能赶在孩子放学前回家做饭,现在做好的花能换零花钱,这样的日子才有奔头。”
张女士眼里的光,源自余干县就业之家创新推出的“1+3+N”服务模式。以余干县就业之家为圆心,企业订单输送、求职需求匹配、短视频推广带货三条线像藤蔓般延伸,在25个乡镇(场)服务点扎根结果。自6月“百日千万专项行动”启动以来,23场活动让就业服务活了起来:招聘会现场企业HR带着样品讲解岗位,直播带岗时主播举着手机走进车间,社区宣传台前老人们围着问“60岁能报名不”,实现了企业与求职者“面对面”洽谈、岗位与简历“屏对屏”投递、政策红利“点对点”送达。
而首次亮相的“零工沙龙”,正像夏日里的一阵清风,吹散了特殊群体的就业愁云。前期走访时,就业中心的小吴在笔记本上记满了故事:宝妈李姐说“孩子上学前两小时能干点啥”,退休王大爷感叹“想赚点买菜钱却没门路”,大学生小万被妈妈数落“空调房里玩手机不如出去找活”。为此,工作人员跑遍20多家企业,把串珠、绢花这些能装在布包里带走的活计筛选出来,连材料包都设计成轻巧的手提袋。
沙龙现场永远充满生活气息:宝妈把婴儿背带调得松些,让怀里的宝宝能看到妈妈穿线的手指;62岁的周阿姨从布兜里掏出放大镜,对着绢花样品比量花瓣角度;大学生们围坐成圈,有人录教程视频,有人已经在群里问“做好的成品往哪送”。手工老师教到关键处,会让大家停下:“穿三根线要像编辫子那样绕,打活结时拇指要按住线头——对,就像这样!”旁边的工作人员则拿着手机演示:“点这个‘我的订单’,做好的活拍照上传,审核通过当天就能提现。”当天87份材料包被领走时,有人特意把空了的手提袋折好塞进包里——这是要装明天做好的成品呢。
“你看这70元,是今天串了两串珠链的工钱!”大一学生小万点开手机账单给人看,屏幕上的数字还带着热气。这个曾被妈妈吐槽“空调房里躺平”的男孩,现在每天下午准时出现在沙龙,手指翻飞间串出的珠链能绕手腕两圈。数据显示,两场沙龙让156人找到了灵活增收的门路:带娃宝妈平均每天能赚45元,够给孩子买两盒牛奶;退休老人做手工的收入,刚好覆盖每月买菜钱;学生们攒下的工钱,正朝着新书包、运动鞋的目标靠近。
“就业服务得像裁缝量体裁衣。”余干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范长英指着墙上的服务地图说,接下来不仅要给电子厂招装配工,还要教农户给菌菇打包;不仅要开发更多手工活,还要培训大家拍短视频卖货,这张越织越密的就业网,正托着更多人的增收希望往前走。(韩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