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乐安县坚持以“开门教育”为重要抓手,敞开大门听民声、汇民意、解民忧,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与民生实事落地,让群众在一件件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学习教育的实效。
敞开门听——让群众呼声“无过滤”直达
“听到通报时,真觉得愧疚,以前总纠结病情跨科复杂、治疗难度大,却没体会过患者那种求助无门的无奈。”在乐安县总医院人民医院分院的全院大会上,一名医护人员在听完患者王女士因多科室推诿导致就医受阻的投诉通报后,红着脸说出了心声。这场“红脸出汗”的通报,正是乐安县“开门教育”直面问题的缩影。
同样的“开门”场景在乐安产业园上演。“企业后门没有雨水排水管网,下大雨的时候,雨水全部流入我们厂区,影响我们在建厂房建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园区衣路人企业负责人林鑫的诉求直达管委会。不遮掩、不回避,让尖锐意见“晒在阳光下”,成为乐安“开门教育”的第一步。
“开门教育”的生命力,始于直面问题的勇气。群众的声音是改进工作的“指南针”。
乐安县总医院人民医院分院在全院配备20本意见簿,张贴13处投诉二维码,实现自助机、门诊屏全覆盖,微信公众号也开设了投诉通道,让患者的“烦心事”直接变成医院的“整改单”;乐安县人社局在查摆问题阶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20余条,深入查摆出办事流程繁琐、材料重复、信息不互通等6个问题、11种情形,为精准整改找准了靶心;乐安县城市社区打造“线上微信群+线下下午茶”双轨议事平台,累计收集民生诉求81件,让群众诉求有了便捷的表达渠道;乐安县万崇镇设立13个网格联络点,建立“党员坐班制”,实现民意收集“零距离”;乐安县南村乡构建“双轨并行”机制,线下通过入户走访、“院坝议事会”收集意见20件,线上梳理民生平台问题5件,形成15项民生实事台账。
敢于把问题“晒出来”,凝聚起的是刀刃向内、整改提升的广泛共识。
沉下去解——用精准施策“点对点”破题
直面问题只是开始,高效破解才是关键。乐安县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以快速响应、靶向发力的举措,让诉求落地有声。
“现在办事啊,手机上点几下就成,快得很,真是太方便啦!”办事群众的点赞,是对服务效能提升的最好肯定。聚焦群众办事“难、慢、繁”的痛点,乐安县人社局以“一网通办”数字惠民工程为抓手,高位推动。打通21类数据接口,实现110项业务进驻窗口,14项高频事项“零延时办理”。推进社保卡“一卡通用”,累计发卡44万余张。上线“办件进度实时查”等功能,冗余环节减少30%,办理时限压缩50%,办事材料减少25%以上。
面对偏远山区空巢老人“吃饭难”,乐安县南村乡没有照搬模式,而是走出“邻里搭膳”温情路。选聘本地乡厨能人或热心农户担任“中心户”,争取餐厨设备支持,将农家宅院改造成助餐点。
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也得到了精准回应。乐安县谷岗乡炭业污染投诉受理后,环保部门联合乡政府三天便整改到位;祥瑞国际小区的危险土坡隐患,包案领导及相关部门现场察看后迅速处置,消除隐患;乐安县湖溪乡对郑某反映的退耕还林补偿款问题核查后,发现并解决了村民多领少领情况,妥善化解了矛盾;乐安县城管局深入了解摊贩需求,通过合理规划,为200余户摊贩解决了经营场地问题。
这些“点对点”的快速处置,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了群众“马上就办”的期待。
闭环中改——以长效机制“可持续”惠民
解决问题不能止步于一时,更要着眼长远,最终要落脚在群众可感可及的长远福祉上,体现在作风的转变和机制的固化中。
乐安县总医院人民医院分院以解决急诊转科这一具体问题为“小切口”,带动的是全院管理作风和服务理念的系统性转变。畅通的流程、嵌入考核的满意度指标以及无处不在的反馈渠道,持续推动着“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深化。
“现在流程顺了,责任也清了,再也不会出现患者在科室间辗转的情况。”乐安县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廖主任指着新制定的《急诊多系统急危重患者收治流程》说。
乐安县人社局通过“周调度、月评估、季总结”机制以及跨部门协调机制,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群众办事体验;乐安县罗陂乡构建“学查改、办实事、解难题”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坚持“问题不过夜”原则,还创新“跑项争资”机制,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乐安县南村乡则通过建立“业务分管领导领办+主要领导督办”的责任机制,以及“解决一件事,带动一类事”的思路,确保民生实事能持续抓、常态抓。
群众的声音直接推动着改变,乐安“开门教育”带来的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管长远、能落地的机制和作风。(于欣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