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作风之“变”促医疗之“便”
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推出系列举措让患者看病更舒心
“医者仁心,德术并重。”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更是医疗行业践行初心使命、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一系列务实举措正转化为患者就医的暖心体验与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流程再造惠民生
在门诊大厅,62岁的李女士正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康复科复诊。“以前挂张主任的号,早上7点前就得来排队。”她指着手机屏幕上“一号管三天”的服务内容说,“昨天做完检查,今天直接凭报告取号,一分钱没多花,医生还耐心讲解了康复方案。”这项政策实施3个月来,已有800余名患者享受了复诊免挂号费服务。
线上服务升级更让患者体验指尖上的便利。医院全新上线的微信小程序集门诊功能24项、住院功能4项于一体,实现预约挂号、数字影像、报告查询“掌上办”。退休的周老师戴着老花镜边演示边说:“点报告查询就能看到骨密度检测结果,以前还得让女儿专程来取报告。”住院部停车场入口,保安正引导一辆私家车驶入,他说:“住院患者首小时免费,昨天有位家属特意写了感谢信,说这是‘看得见的温暖’。”在门诊大厅醒目处,“江西涉医投诉小程序”二维码旁贴着承诺书:“24小时内响应”。通过小程序反映“病案室标识不清”的患者家属刘女士说:“工作人员接到反馈后立即陪同我前往病案室,并且医院很快优化了院内导引标识,非常高效。”
志愿服务暖民心
在红谷滩万达广场的“中医夜市”,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义诊摊位总能吸引周边居民驻足。中医科主任尹礼烘正在为一位老人艾灸:“我们把诊室搬到夜市,现场教大家推拿手法,上周有位阿姨按我们教的方法缓解了肩痛。”医院“德凤天使健康行”志愿服务队今年以来开展70余场志愿服务,义诊咨询、健康科普、就诊陪护等志愿项目覆盖社区、学校、养老院,近5000名群众受益。
医院改建期间推出的“康陪诊”项目成为特殊人群的“暖心拐杖”。“德凤天使健康行”志愿服务点关口前置,设置在医院大门口等地,患者一眼就能看见志愿者。志愿者王珅元搀扶着视障患者王大爷穿过走廊:“我帮您挂号、取药,检查时全程陪着您。”该项目招募的70余名社会志愿者已累计服务6000余人次。“鼓圈音乐疗愈会”“康复小马灯”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让专业医疗服务走出院墙,真正实现“开门办医”。
内外兼修铸口碑
针对临床反映的“会议多、督查杂”问题,医院推行“会议瘦身计划”。护士长张丽翻开工作日志:“以前每周花不少时间泡在会上,现在能把更多时间花在患者床旁。”与此同时,“一张表、一调度、一督查”机制让多头督查变为“一站式”检查,让临床科室轻装上阵。患者满意度较去年同期也有所提升,形成“作风改进—服务提质—口碑提升”良性循环。
如今的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师主动延长工作时间服务行动不便患者;门诊服务台前,工作人员利用午休时间为患者答疑解惑;住院部走廊里,志愿者推着行动不便的患者穿梭于检查室之间。医院党委书记程志红表示,医院将持续把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服务百姓健康的生动实践,为呵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多做实事。(濮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