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7/20 10:10:34
来源:新华网

这一次,不得不去奉新了!

字体:

奉新一河两岸景色。

这里是科学巨匠宋应星的故里

三百多年前

他写下“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务实精神

至今仍在这片土地流淌

百丈禅寺。

这里是禅宗“天下清规”的发源地

唐代怀海禅师开创“农禅并重”的新风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年禅音在此回响

奠定了禅宗传承的精神根基

万亩生态猕猴桃基地。

这里是“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优质米之乡”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滋养出好水好物

古老的农耕智慧在现代产业中焕发生机

续写着“开物成务”的新传奇

九岭一号旅游公路。

这里是江西奉新

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小城

这一次 不得不去奉新了

当您踏上这片土地

行囊里将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记与温度

 

启天工新章:从典籍智慧到产业脉动

今年6月

舞剧《天工开物》登上联合国总部“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演出

让这部典籍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符号

也让这座赣西小城的名字引得关注

宋应星纪念馆。

自西汉设县、南唐定名

奉新已在时光中走过千年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生于此地

他用毕生心血著就“中国古代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这部被达尔文称为“权威性著作”的典籍

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技术

书中详述130多项生产技艺

几乎囊括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几千年来的实践技巧

其中“巧夺天工”的哲思

更在奉新人的骨子里埋下创新的种子

奉新猕猴桃基地。

作为“中国猕猴桃之乡”和“中国优质米之乡”

奉新将典籍智慧融入现代农业

9.5万亩猕猴桃园不仅是丰收画卷

更是科技兴农的试验场

从鲜果采摘到果干、果酒

从传统种植到精深加工

年综合产值近9亿元的数字背后

是“天工”精神在现代农业中的生动演绎

潦河水滋养的奉新大米

更是穿越千年的味觉记忆

米粒晶莹、软糯清甜

从有机种植到品牌化运营

如今

奉新大米已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体系

古老的稻穗在新时代结出更饱满的果实

奉新高新园区。

不止于农业

奉新正积极拥抱现代工业浪潮

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构建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

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

将本地优质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利用丰富的竹木资源发展环保家居制造

依托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

宋应星笔下“盖人巧造成异物”的哲思

正在标准化厂房里变为现实

 

文化IP的创新更添灵动

宋应星纪念馆里

全息投影让古籍中的场景“动”起来

猕猴桃产业衍生出采摘观光、果品DIY等农旅项目

“天工”元素融入文创设计

传统智慧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生活

“科技+产业+文旅”的融合生态

正让“开物”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承千年文脉:从人文印记到全域画卷

奉新的魅力

深植于其厚重的文化沃土

千年岁月

沉淀出多元交融的人文胜景

百丈禅寺。

深入大雄山腹地

可探访禅宗清规发源地百丈禅寺

唐代怀海禅师于此确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

《禅门规式》由此远播

寺内唐代摩崖石刻、宋代佛塔遗迹静默诉说

梵音袅袅中

禅意洗涤心灵

吸引着四方寻根者

华林书院遗址。

北宋华林书院曾与岳麓、白鹿洞齐名

开创江南书院“男女同校”先河

虽“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的盛景已逝

但遗址山林间的残碑古柏

仍散发着千年书香

让人遥想当年书声琅琅、思想激荡的盛况

 

清初“八大山人”朱耷曾在耕香庵隐居十余载

这片“仙源灵境”滋养了他的艺术灵魂

如今
打造的耕香艺术村
将水墨写意倾注亭台竹径
露天画廊悬展《禅意耕香》
潦河茶空间氤氲夏夜茗烟
漫步其间恍若跌入朱耷笔下的流动诗卷

仰天峡漂流。

奉新的生态画卷

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九岭山脉的余脉在此铺展

64.54%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常年被绿意浸染

潦河之水清澈蜿蜒

滋养出这片“天然氧吧”

年均22℃的宜人气候

让这里成为盛夏避暑的绝佳去处

 

春观油菜花海

夏觅飞瀑秘境

秋赏潦河美景

冬沐九岭温泉

奉新

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

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

天工苗艺坊。

 

聚满城善意:从微光闪耀到星河璀璨

奉新的动人之处

不仅在于山水人文

更在于街头巷尾流淌的暖意

这座城用善意编织成网

让“好人之城”的名片愈发鲜亮

 

截至目前

2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23位入选“江西好人榜”

他们的故事

是平凡日子里的不凡光芒

支月英(右二)和学生们在一起。

“深山红烛”支月英坚守大山讲台四十余载

照亮1000多名山里娃的求学路

荣膺“中国好人”“感动中国人物”

还有“烈火英雄”杨正兵、甘信登

“孝亲典范”万显莉

“助学燃灯者”谌贻胜、王迪文父子

……

 

为让善意传播

奉新打造近千米“好人长廊”

讲述着身边的感动

社区“好人榜”图文并茂

善行义举触手可及、春风化雨

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志愿者助力农产品销售。

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纷纷加入

有快递小哥、外卖骑手

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教师医生

以实际行动守护城市的安全与秩序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新风尚

这份由无数善意凝聚的温度

是奉新最动人的风景

也是千年古邑最暖的底色

萝卜潭。

从百丈禅寺的清规智慧到宋应星的创新火种

从华林书院的朗朗书声到满城“好人”之花

这座“百丈仙源灵境、应星故里奉新”的赣西古邑

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卷、产业为脉、精神为韵

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产业与人文共舞的新篇章

夕阳余晖映照下的九天阁。

潦河的水声低语

百丈山的清风相邀

这一次 不得不去奉新了

去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山水人文之约

 

作者:戴艳 王中庆

图片均由奉新县委宣传部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