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红筑薪火社会实践队于7月11日赴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洽湾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16名成员通过普法宣传、古镇测绘、农业技术推广、美育课堂等多元化形式,为当地村民儿童提供精准服务。
普法宣传进乡村 法治意识入人心
7月11日下午,实践队深入洽湾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队员们手持法律知识宣传单,通过案例分享、法律知识普及等生动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实践队重点针对农村常见的土地权益问题、继承纠纷等问题,采取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让村民儿童能尽可能多地理解法律知识。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40余份,接受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50余人次。此次普法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识,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讲解和互动咨询,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乡村、贴近群众。实践队以实际行动助力法治乡村建设,为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贡献了青春力量。

测绘古镇留印记 文化传承有新意
7月12日上午,实践队以建筑测绘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洽湾船形古镇蕴含的文化基因。实践队成员首先围绕古镇测绘展开研讨,通过对古镇的历史沿革、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及景观体系的系统分析,结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学科视角,制定了详细的测绘方案,明确了重点测绘区域、测量方法及设备分工。
队员们携带全站仪等设备深入古镇,对选定的船形古镇的船头“洪福灯楼”进行了重点测绘。测量过程中,队员们熟悉运用全站仪、三脚架、罗盘仪等各项测量工具,操作严谨,交流高效,配合默契,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技能。

这座沿盱江而建的明清聚落,其独特的船形格局并非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赣东水运文明的物质见证。而凝聚在砖木中的文化密码,通过测绘数据获得了全新的解读维度,实践队利用精密的仪器让沉睡的空间叙事重新开口诉说千年舟楫文明的沧桑变迁。
青年下乡探古韵 船形古镇觅遗风
7月12日下午,实践队实地走访古镇并听取讲解,深入探索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活化利用路径,深入了解古镇的民俗风貌与人文底蕴,系统考察古镇建筑特色与文化传承现状。
走进胡氏宗祠,两侧陈列的农耕器具静静诉说着胡氏家族六百年的聚居历史。讲解员介绍,这座宗祠不仅是祭祖圣地,更是村民欢度传统节日的文化中心。队员们深入探讨宗族文化对乡村治理的积极影响,而宗祠内每一样物品都彰显着时间留下的种种痕迹。

步入清代培澜书院,实践队员们立刻被其独特的建筑智慧所吸引。天井呈“官帽”之形,屋顶若元宝之态,一砖一瓦都凝结着先人对“学而优则仕”的殷切期许。历史上,这里曾培养出数十位举人,如今转型为村民图书阅览空间,继续发挥着文化传播功能。
田间课堂两不误 科技助农显成效
7月13日,实践队实地探访深入智慧大棚,实践队员们不仅直观学习了滴灌、环境调控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更通过亲身体验人工授粉、人工采摘等环节,深刻理解了科技创新与人工精细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协同作用。活动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产业增效过程中科技赋能的力量与当前技术应用的现实边界。实践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所得,深入思考科技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青年学子的观察与见解。

美育课堂精彩纷呈 童心飞扬快乐成长
实践队精心设计系列趣味课程,将艺术启蒙、音乐律动与团队协作融入教学,在扇面彩绘课上,孩子们手握画笔,在透明的扇面上勾勒出五彩斑斓的童真世界,每一笔都流淌着纯真的创造力。
音乐律动课中,《稻香》的旋律回荡在教室,孩子们用塑料杯敲击出整齐的节奏。在创意手工课上,孩子们先是用彩纸折叠出栩栩如生的冰激凌,随后在阳光下创作影子画,将平面与立体艺术进行结合。在团队拓展课上,孩子们分工合作,用脆弱的意面和棉花糖搭建出稳固的高塔;在飞盘游戏中,他们奔跑跳跃,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懂得了信任与配合的重要性。

美育实践以多元形式播撒艺术种子,不仅为乡村孩童打开了感知美、创造美的窗口,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队员们以专业与热忱践行育人使命,让童心在多彩课堂中熠熠生辉。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红筑薪火社会实践队以专业为基,以热忱为笔,在洽湾这片热土上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从普法宣传到古镇测绘,从科技助农到美育课堂,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每一次耐心的讲解、每一组精准的数据、每一堂生动的课程,都是对“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服务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动能,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方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