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地铁1号线延长线开通后,按照1:1开行“大小交路”,这在南昌地铁历史上尚属首次。那么,开行“大小交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难点有哪些?线路运行效果如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大小交路”让地铁运行更加经济高效
地铁列车运行交路,是指列车担当运输任务的固定周转区段,即列车从始发站至终点站之间运行的区段。“大小交路”运行模式则是地铁运营中重要的行车组织方式,旨在通过长短交路相结合的方式优化运力配置,精准地将有限的车辆投入到不同区段,以此提高运输效率,提升乘车体验感。
“通常情况下,不同区段车站的客流往往不均衡。对于客流较为集中的区段,需要通过增加运力来缓解客流压力;而对于客流较小区段,过高的运力就会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采用‘大小交路’交替运行,是提高列车利用率,助力节能降耗的有效手段。”在南昌地铁调度指挥中心生产管理室副主任刘芳剑看来,满足客流需求且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能否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出行方式的关键所在。
“我们对延长线开通后的整体客流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客流调研、大数据分析,同时在参考武汉、上海、杭州、宁波地铁机场线开行情况后,最终决定在南昌地铁1号线采用‘大小交路’运行方式。其中,大交路为昌北机场站至麻丘站,小交路为双港站至麻丘站。”刘芳剑告诉记者,设置“大小交路”是根据线路不同区段的客流特征制定的合理行车措施,既能让运能符合客流需要,又能让地铁运行更为经济高效。
仅用3个月完成“换图”工作
列车运行图是行车组织工作的基础,相当于地铁列车运行的“时间表”,通过表上一条条横线、竖线、斜线,显示出列车在各个车站的到达、出发或通过时刻,以及列车在区间内的运行时分。
随着城市发展和客流增长,南昌地铁逐步从单一交路发展到“大小交路”结合,编制适应不同时间段客流特征的列车运行图至关重要。刘芳剑告诉记者,编制运行图的过程漫长且复杂,哪个断面应该加车?哪里应该折返?哪里可以放空一些车?线路上的供电能力、信号能力、车辆配置如何?……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然而,根据工作安排,刘芳剑和团队需要在3个月内完成“大小交路”运行图的编制工作,其挑战性和难度都是他们之前从未遇到过的,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斗”。
用刘芳剑的话说,看似简单的“换图”实际上却需要精确到秒,在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论证后才能形成一张列车运行图。“每一张运行图都包含数十万个时间点信息,涵盖每辆车在每个车站的停靠、发车、折返等诸多细节。为此,绘图的每一步都是‘巧思’与‘拙力’的碰撞,既需要我们有胆大心细的魄力,又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刘芳剑告诉记者,每一次画图前,他们团队都要汇总大量数据、分析比对,哪怕是小到几秒钟的行车间隔,都常常要拿着秒表在车站进行几十次甚至是几百次的掐算。
“开始画图后,一画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中途还得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当完成一个时段的运行图后,我们要再次核对和调整所有的数据。延长线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后,我们设计并测试了约50种不同的运行图方案,就是为了让运行图既解决市民乘车问题,又让列车运行符合客观规律,达到‘双赢’的目的。”刘芳剑表示。
“大小交路”交替发车,乘客需注意终点站信息
7月14日,记者来到地铁1号线珠江路站看到,站台上显示屏提示“本次列车开往双港站”,这意味着该趟列车是小交路列车。上车后,记者注意到车厢里并不算拥挤,当列车在双港站稳稳停靠后,站务员走进车厢,提醒乘客该站为终点站,需抓紧时间下车,前往昌北机场方向的乘客在此站下车等待下一趟列车。
“起初,会担心坐错车,但乘坐下来会发现,和之前的乘车体验感无差,因为广播提示、站点显示,以及站务员的引导都非常清晰。”市民刘莉说。
因为工作原因,市民李梦经常需要坐飞机,虽然线路实行了“大小交路”,但这对她的出行影响并不大。她说:“因为每隔一趟就会有去昌北机场的地铁,所以候车时间也不会太长,地铁出行仍是我的最优选择。”
那么,如何判断是大交路列车还是小交路列车呢?南昌地铁1号线昌北机场站值班站长管小敏介绍,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看站台上方的电视屏幕,电视屏幕会显示下一趟列车和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如果列车终点站显示为双港站,那这趟列车就是小交路列车,如果显示的是昌北机场方向,那么就是大交路列车。其次,大家还可以通过列车车厢内的显示屏,查看列车终点站是到双港站还是昌北机场站;或者通过收听车站、车厢内的语音播报提醒,以判断乘坐的是大交路列车还是小交路列车。“市民如果坐错车也无需担心,可以在双港站下车,等候下一班上车即可,列车平均每隔8到10分钟一班。”管小敏说。
刘芳剑表示,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1号线“大小交路”模式运转流畅,基本达到了此前预期效果。(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