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里赣江最狭之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横卧于江面之上。青山迤逦,碧水荡漾,白鹭翩翩,尽显一派安澜。这背后,是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持续开展的水库管理智慧运维实践,构建了以标准化为骨架、以数字孪生流畅数据为血液、以管理矩阵高效运转机制为神经网络的“智慧体”。
同频共振,坚实走好每一步
回顾多年来标准化管理、数字孪生工程、管理矩阵等建设历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张煜感慨道:“工程于2017年底竣工验收,自进入运行管理阶段以来,立刻在省内率先实行工程标准化管理,又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先行先试建设,后续再次开展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先行先试,和水利部、省水利厅工作部署同频共振,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又充满挑战。”
在探索和推进水库智慧运维应用的过程中,峡江水利枢纽工作者们始终将支撑业务发展、促进业务深度融合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了一线工人和决策者的认同和赞誉,工程安全、水旱灾害防御、运行管护工作成效显著。
以标准化管理为骨架,构建规范化管理体系
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工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管理过程中业务事项的程序化、痕迹化、闭环化、可追溯化。同时,也为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提供了基础的规范和标准,为矩阵管理“四制”体系、“四管”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
根据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实际,标准化管理还强化了物业化管理监管。管理单位通过标准化管理平台同步开展巡查巡检、问题反馈处置等工作,介入维修养护、隐患发现和整改、维养资金使用等流程,与第三方物业公司形成互补性监管。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血液,实现智能化管理零的突破
数字孪生技术为水库现代化管理矩阵“四全”管理、“四预”措施、“四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实现路径。“四全”管理中要求掌握水库运行全要素、实施管控全天候、建立全生命周期数字信息档案,以及工程及防洪安全“四预”中各项工作,通过数字孪生工程“天空地水工”一体化全天候监测感知体系、水利专业模型等都得到实现。知识图谱为“四管”的及时除险、定期体检工作解决“不会查、查不准”问题。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智慧运维实际应用中,数字孪生技术一是提高了工程安全评估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基于专业分析算法和数据模型,对大坝安全性态进行了过程趋势、相关性等智能研判。
二是实现防洪“四预”一体化、智能化,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增强了工程设备设施的运维管理能力,推动设备维护模式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模式转变。通过健康评估模型实现钢闸门和液压启闭机的健康评估,及时发现设备运行早期故障。

以矩阵管理为神经网络,构建系统化协同管理体系
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内容及要求涵盖标准化管理内容及要求,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标准化管理的提档升级,进而形成“标准引领、矩阵支撑”的管理体系。同时,管理矩阵进一步加固了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数字孪生技术的相互融合,强化了历史数据积累分析、实时数据同步交互、未来数据预测预演的系统化协同管理体系。
“特别是在‘四管’工作中,管理矩阵将各项巡检、管护、安全管理业务数据从各层级、各部门迅速汇聚、分析和处置,形成重点清晰、高效协同的应急处置合力,切实推动水库管理由‘工程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万迪文介绍。
峡江水利枢纽在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实践中,还将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纳入矩阵管理平台,实现危险源信息动态更新,形成排查、研判、治理、整改闭环,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升级。

近年来,水利部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以感知为基础、模型为关键、数字孪生为实施路径、预测未来为核心特征,加快构建智能大坝。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以此为目标,在原有经验和框架下进行拓展,形成更智慧的决策方案,推动水库管理由“工程管理”向“风险管理” 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智慧管理”转型,为水库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提供有力保障。(万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