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推动实践育人工作深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把握基层所需、青年学生所能,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和强化正确就业观念,7月1日至7月7日,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E’起助火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九江市修水县何市镇火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访基地探文化:科技农耕与贤孝文脉同辉
团队首站走访火石村产业基地,观摩智慧农业大棚内七彩圣女果、水果黄瓜等果蔬的数字化种植模式,传感器监测、滴灌系统等科技应用让队员们直观感受现代农业“智变”;随后走进孝贤文化馆,通过“修水八贤”典故展板与实物陈列,探寻火石村以孝立村、以贤育人的文化根基;在修水澳缘中学,成员们了解到该校以澳门支援的教育资源为纽带,推动澳修两地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在何市镇中心小学的未来科技馆内,VR科技与现代教学融合的精彩成果,更让队员们见证教育资源共享点亮乡村科技启蒙之路的“密码”。
播好物传乡音:双语直播激活农产文化双引擎
团队搭建双语直播平台,在5场累计20小时的直播中,不仅详解桑葚干、彩椒等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种植流程,更邀请火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秋燕讲述孝贤文化,产业代表则以“种植日记+英语单词卡”形式介绍果蔬特性。直播间内,关于“孝贤文化如何影响种植理念”的互动问答与农产品试吃演示穿插进行。直播获超10万点赞量,正是双语传播成功为乡村“好物+故事”注入双重价值的体现。
融老幼育新苗:“三色教育”编织代际温情纽带
面向孩童的“三色教育”亮点纷呈:红色课堂以“军旗升起之地”故事分享会与党徽手绘活动,厚植家国情怀;金色课堂通过“English Fruit Guessing Game”猜谜游戏与水果主题英文绘本共读,让英语学习融入田园体验;绿色课堂中,草帽DIY与《左手右手》合唱活动,让孩子们在艺术互动中释放天性。同时防溺水手势舞教学与普通话推广活动穿插其间,构筑安全与文化双防线。
团队也为老人安排了中暑预防科普、“健身操”教学、艾草锤制作与书法赠礼活动,让银发群体感受到关怀。而老幼共绘手印画的温馨场景,正是代际交融的生动注脚。
讲地标传乡韵:双语影像定格村落人文肌理
成员走访火石村十余个地标,在红色文化打卡地、孝贤文化馆等处,以“游客视角+专业表达”进行双语解说。镜头既捕捉智慧农业大棚的科技光影,也聚焦孝贤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形成兼具国际表达与本土特色的“火石村双语影像志”,让乡村之美通过语言桥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听初心谋发展:基层故事与产业调研启思践行
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届校友、火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秋燕以“从城市白领到乡村振兴领头人”的十余年经历为切入点,在专题团课中讲述带领村民发展“五园绿色”产业的攻坚故事,其作为全国妇女代表的参会感悟更让成员理解“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逻辑。随后在对5位产业大户的访谈中,团队围绕“电商销售瓶颈”“科技人才引进”等痛点展开调研,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农产品英文品牌命名建议”“跨境电商直播方案”等实操成果,在倾听与思考中勾勒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双语”为笔、以“文化”为墨,在察访中触摸乡村脉搏,在传播中激活发展动能,让外语专业优势与乡土文化需求深度耦合,书写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何萍、袁巧、熊田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