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7/09 17:01:30
来源:上饶市信州区

上饶信州区98岁抗美援朝老战士捐赠30件毕生珍藏

字体:

  今年,江西革命军事馆正在筹建,杨伯飞当年朝鲜授予他的三等军功奖章交付给馆藏时,他目光如炬“这些交给你们,我放心。”一同交付的,还有三十件他珍藏一生的军旅旧物。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中国好儿女就是保家乡……”提起那段峥嵘岁月时,杨伯飞依旧是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眼神坚定,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的场景。杨伯飞回忆“干战们为保家卫国,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不怕牺牲,毫无惧色。”

  战争的风暴终究被挡回三八线以南。不久,时任连副指导员的杨伯飞,领受一项沉甸甸的使命:收敛散埋四野的忠骨,修建陵园。起初,面对深埋的遗骸与浓烈刺鼻的气息,战士们裹足不前。杨伯飞没有言语,只沉默地挽起褪色的袖口,俯身掘开第一捧土。当指尖触碰到泥土深处的残躯,一股难以言喻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两个……战士们默默加入。陵园里唯有铁锹掘土的闷响,混合着粗重的喘息、压抑的哽咽,在一片肃穆中久久回荡。半年光阴,英骨被迁入新坟,此后陵园移交给朝鲜人民军。那些年轻的名字从此长眠于异国苍翠山峦间,与松涛为伴。

  1980年,戎马半生的杨伯飞转业地方,在江西弋阳县、上饶地区饲料工业公司任职。他深入基层调研,落实建厂,为发展地方饲料工业倾注心力。

  离休后的岁月,杨伯飞以笔锋代替了枪刺。在他的画作题诗中,始终如一的是那份源自烽火岁月的毅然与豪情。铺开素白宣纸,饱蘸浓墨,遒劲的枝干渐次蔓延。他题下旧句:“风雪严寒百物凋,独有梅花迎喜笑。”笔走龙蛇间,那画中梅枝的嶙峋铁骨,是当年战壕里冻僵的手指握紧钢枪的英姿,每一簇凌寒绽放的艳色,是战袍染血在雪地洇开的印记。在硝烟未散尽的晨光里,无数英雄儿女“不爱红装爱戎装”,鹰隼一般立于焦土危崖上,眼底翻涌的不再是书生憧憬,而是淬过战火后刚铁般的信念和决绝。

  杨伯飞老人常念及2027年军事馆开馆之约,届时若身体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走进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场馆他想去看看自己赠物——当年大多数战友都不在了,光阴只留下了他的“老朋友们”他要将这支精神的火炬,亲手传递给下一代(贺驰宇、陈磊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