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7月8日电 题:赣州古城:三江交汇 千年不涝
新华社记者闵尊涛
章江、贡江、赣江交织构成江西赣州“三江六岸”的城市框架,这座千年州府伫立在水的臂弯。
水既是滋养之源,也可能成为肆虐猛兽。赣州古城三面环水,在历史上长期饱受水患侵扰。
北宋时期,虔州(今赣州)知州刘彝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特点,主持规划建设古城街道和排水干道系统。这套地下排水系统,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古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福寿沟。
“暴雨时,常是古城外水位高,古城内却很少积水。”67岁的刘正萍在古城里的姚衙前社区长大,福寿沟从她家房子地下穿过,排涝效果之好让她印象深刻。
赣州城市规划专家陆川道出其中奥秘:刘彝充分借助赣州古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以明沟、暗渠、池塘为脉络,构建起完备的排水网络。十二水窗的设计更是精妙。江水上涨时,水力自动推动外闸门闭合;水位下降时,沟内水流冲开内闸,排泄自如,出现“城外洪水滔滔,城内安之若素”的景观。
“再大的暴雨,积水也很快能消退。”75岁的彭家璠在古城内的荷包塘社区生活四十余年,雨季骑车通勤如常。这背后是福寿沟构建的立体水网所发挥的防洪排涝功能。
而且,福寿沟并非孤立工程,而是与城内众多池塘相连。历史上,这些池塘曾达百余口,构成“水塘、福寿沟、水窗、江河”的生态链条。池塘如天然水库,暴雨时削减洪峰;晴日则供百姓养鱼种菜,淤泥还田,形成资源循环。正是这“沟塘联动、吐纳有序”的排水体系,使得赣州古城“千年不涝”。
令人惊叹的是,时至今日,福寿沟仍有一平方公里的地下下水道在使用,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仍在使用的千年水利系统。
福寿沟的智慧已融入现代赣州发展的血脉。一块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千亩黄金地块化身城市中央公园,成为调节城市水文的巨大“海绵”。公园水体与雨水管网相连,好比福寿沟和池塘相连,湖区还种植荷花、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提高公园水体水质,增强城市蓄洪排涝的功能。
在生机勃勃的赣州蓉江新区,海绵城市理念从规划之初便深深植入。新区建设尊重自然肌理:436棵古树、56口原生水塘被原地守护,山形水势成为生态骨架的天然依托。
蓉江新区对沿江、沿河岸空间进行预留,建设多个城市公园,“300米见绿,500米入园”,不仅有助减少城市内涝,也明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在社区、公园建设中,蓉江新区因地制宜设置海绵城市设施,让城市既能“吸水”又能“吐水”: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建设,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就地消纳;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经生态净化系统处理后,用于公园的灌溉和景观水体补给,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从千年福寿沟到现代海绵城市,与水共生的智慧让这座城市在岁月流转中,始终焕发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