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江西始终以“长牙齿”的硬举措筑牢水土屏障。“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97.03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6.51%,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清洁小流域126条,不仅有效保护了水土资源,更助力“乡村兴、农村美、百姓富”。
“靠天田”到“生态园”的成功逆袭
行走在西坛清洁小流域的田间地头,只见不少果农正在搭建大棚,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上饶市水利局水保科负责人顾骏骧不禁感慨:“‘靠天田’成了‘生态园’,放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改变始于2009年。广丰区整合水利等相关部门资金1.6亿元,以马家柚特色产业为核心,推动水土保持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融合,探索创建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指着山头的绿植,广丰区水利局局长余朝晖说:“要让荒坡成为有希望的土地,就要拦截地表径流,增强当地水源涵养能力,从而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经过数年的综合治理,目前,西坛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率达91.25%,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丰溪河水系水质常年达到Ⅱ类及以上。
有了好水土,才有好收成。马家柚作为中国八大柚类之一,品牌价值高达18.45亿元。如今,西坛果园3000亩标准农田都种上了这种“金果果”,往日无人知晓的乡间“土柚”,也逆袭成为备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华名果”。
向北400多公里,位于九江市武宁县的长水清洁小流域,蜕变同样令人惊叹——在罗坪镇长水村村口红豆杉广场旁的小木屋里,51岁的村民张绪红一边热情地泡好一壶高山野茶,一边讲述着长水村绿色发展的故事。“以前,我是做竹木加工的,钱能赚到,但树也没少砍。”张绪红回忆道,后来山秃了、地也荒了,一下大雨,大片农田都泡在水里……
痛定思痛。2018年至2019年,武宁县启动长水清洁小流域治理,通过河道生态护岸、植物缓冲带、生态浮岛、拦沙堰、生态经果林、滨河游步道、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回收站等建设,实现“肥水不下山,流水不带土”。
“以前种茶靠天吃饭,现在水土好了,生态也变好了,茶叶品质明显提升,最近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张绪红兴奋地说。
“治水土”向“卖风景”的精准营销
石门自然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作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一张靓丽名片,如今这里是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也是世界极危物种蓝冠噪鹛的全球最大栖息地。但就是这样一片神秀之地,也曾因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一度面临生态危机。
近年来,婺源县水利局协同相关部门,积极发挥石门清洁小流域生态区位优势,强化水资源源头保护,通过采取“分区治理+系统修复”的模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并谋划实施3大类20项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这是蓝冠噪鹛,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67岁的村民俞旺金表示,每年4月到7月,蓝冠噪鹛都会如约而至,在两岸的古树上筑巢繁衍。
好生态留住了珍稀鸟儿,也让石门村独有的山水田园风光远近闻名。近两年,石门村每年吸引游客数量超过30万人次,最多一天接待游客达1万余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2013年的4000元左右增加到2024年的3.1万元。
“红土地”与“绿银行”的双向奔赴
2024年12月10日,江西省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仪式在南昌启幕。随着槌声落下,包括上饶市广丰区石鼓垄小流域祝家坞马家柚基地、九江市武宁县渡头小流域康养经营权在内的3类5个项目成功交易,1742.89万元的总交易额惊艳全场。
在广丰区排山镇牌门村祝家坞马家柚基地,当地种植大户李云生正在指挥工人修剪枝叶,“去年卖了几十万斤柚子,加工企业托底收购,我们敢放手投资!”李云生的笑容里透着自信。据他回忆:“过去这里水土流失严重,一场大雨就能冲走半山土。”
近年来,在上饶市水利局指导下,广丰区水利局实施坡耕地整治、水土改造、节水灌溉等工程,配套生态护坡、排水沟等设施,让贫瘠山地焕发生机。
治理后的石鼓垄小流域祝家坞马家柚基地水土保持率达91%以上,柚树成活率提升30%,年产优质果品超百万斤,吸引江西省广丰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竞相签约。“经营权交易反哺治理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广丰区水利局局长余朝辉介绍。
十余年来,武宁县水利局通过封山育林、坡改梯、修建生态护岸……累计投入超1亿元进行综合治理,使武宁县新宁镇渡头村的水土保持率由2000年的69.36%跃升至2023年的94.03%。
然而,如何让山水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近年来,武宁县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推动项目试点先行,通过建立13项指标评估模型,开展项目价值核算等,将“好生态”转化为可交易数据。
“过去守着‘金饭碗’却不知如何变现。”武宁县水利局局长申国龙坦言。如今,渡头的“生态账本”清晰可循,每立方米湖水年涵养价值0.8元,每公里生态岸线景观溢价超百万元,渔文化体验项目日均创收2万元……治理后的青山绿水,华丽蜕变成为“绿色银行”。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前治水保土是为生存,如今守山护水能生“金”,江西的生动实践深刻印证:水经济绝非资源的粗放开发,而是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精妙交响,更是一场人与青山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