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5/22 08:55:36
来源:江西日报

“科创飞地” 借智腾飞——赣州探索深赣对口合作框架下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字体:

  认定“科创飞地”10个,设立“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15家,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500余人;深赣共建产业园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已签约入驻项目60个……一系列数据背后,是赣州在深赣对口合作框架下,积极作为、主动探索,稳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赣州充分利用与深圳的地缘优势和政策支持,通过打造“科创飞地”,将深圳的创新资源、人才优势与赣州的产业基础、发展空间有效对接。这些“科创飞地”,不仅为赣州企业提供了与深圳科研机构、高校合作交流的平台,还吸引了大批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层次人才前来创新创业,为赣州产业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产业协同: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

  近日,记者走进赣州低空经济产业园,800米飞行跑道如银色缎带延伸向天际,机库内数十架物流无人机整装待发,综合检测平台一应俱全。在射流式风洞实验室,载重50公斤的多旋翼垂直起降运载无人机悬停在距地面5米高的位置,8台直径2.5米的轴流风扇正模拟极端风速以测试无人机的载重性能。

  作为全国首个以B类通航机场标准建设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其目前已初步形成相对完整产业链条,产业链总产值近10亿元。这正是深赣对口合作下赣州飞地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2022年5月深赣两地对口合作启动以来,双方已开展一批产业合作项目,吸引众多上市公司和链主型企业纷纷在赣州投资兴业。2024年8月,深赣共建产业园区战略框架协议正式签署,更是为两市深入开展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有改革开放的先行经验,赣州有政策扶持优势,二者合作可谓优势互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罗文春说。

  在深圳龙岗·赣州寻乌共建产业园内的赣州市起航光电有限公司,轻薄的手机、iPad显示屏等产品三个月就实现了试投产,投产后日均产能超4000件;位于赣州经开区的中国(赣州)跨境电商产业园(B-10二期)项目建设整体已进入收尾阶段;在信丰县深圳产业园内,景旺电子、大族数控科技等65个深圳项目落地,带动“1+3”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

  产业合作,是对口合作的“重头戏”。而深赣共建产业园区,则成为赣州与深圳两市之间紧密“牵手”的载体平台。

  深赣共建产业园区作为深赣对口合作的重中之重,园区横跨赣州经开区和南康区,总面积达43.09平方公里。其中,龙回组团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启动区已吸引翊飞航空、明德新材等32家企业入驻,今年已签约项目金额达11亿元;凤岗组团启动区则依托原赣州综保区,重点承接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目前已签约落户百度算力中心、北京维盛复合材料、阿默泰材料科技等28个项目。

  科创联动:从“老区追赶”到“与湾区并跑”

  一家企业,主体在龙南,研发机构却在深圳,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特别。2025年4月,龙南经开区与南方科技大学徐政和院士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南方科技大学设立“龙南市科创(人才)飞地锂电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在龙南经开区设立“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产业飞地废旧电池拆解技术示范基地”,加快龙南市在锂电产业技术研发、废旧电池拆解技术应用等方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通过科研飞地、科技人才飞地、成果转化飞地、技术转移飞地等多种形式,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注入赣州,构筑‘科技研发在湾区,创新成果在赣南’的发展路径。”赣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合作科科长高坡表示,目前已认定两批次10个赣州市“科创飞地”,拨付奖补资金670万元。

  面对内陆腹地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赣州在深圳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中心,打造“人才融湾第一阵地”。通过常态化举办路演、对接会等活动,吸引9家科创企业入驻,推动4个项目落地赣州。中国稀土集团深圳创新总部、江西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相继揭牌,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南康,形成“候鸟式”人才合作平台……

  同时,赣州创新推出“周末工程师”模式,引导驻市高校院所、产业园区建设“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根据专家特长、企业诉求,进行精准匹配,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等周边发达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利用业余时间来赣州创新创业。

  依托会昌县驻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飞地,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主任王洪岭每周五都会准时登上赣深高铁,2小时后抵达赣州。作为赣州引进的500余名“周末工程师”之一,他周一到周四在深圳从事科研工作,周五到周日则在会昌金龙锡业有限公司工作,成功将湾区的先进锡尾矿回收技术在会昌落地应用。“‘周末工程师’模式,让我们同时拥有湾区研发节奏和老区试飞空间。”王洪岭说。

  如今,像王洪岭这样的“双城人才”,赣州已有500余名,服务200余家赣州企业。同时,赣州已设立15家“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其中“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人才驿站”等9家“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已挂牌运行。

  守护民生:从“产业振兴”到“绿色共享”

  走进寻乌县深能环保寻乌能源生态园厂区垃圾吊车控制室,工人们正坐在操作台前,操作巨型的金属抓手在垃圾堆上游走,一抓、一提、一送,近5吨垃圾被送进焚烧炉。“每‘消化’1吨生活垃圾,就能产生450度电,这足以满足一户普通家庭一个半月的用电量。”深能环保寻乌能源生态园检修策划部长钟燕东算了一笔账:该项目设计的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400吨,相当于每天可以减少碳排放250吨。

  这个由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环保项目,仅用14个月便完成满负荷试运行,总发电量已达4300万千瓦时,创造了行业新纪录。“我们把深圳的环保技术和管理标准完整移植到老区,使各种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环保+民生’的双赢。”钟燕东说。

  这样的“双赢”故事,在民生领域不断上演。深圳和赣州通过多层次协作推动革命老区公共服务升级。深圳13家卫健机构与赣州14家卫健机构结对帮扶,助力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加入国家感染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盟;深圳推广新基建经验,在赣州率先开展充换电设施、智慧交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通过深赣对口合作,赣州补齐了民生领域短板,同时借助深圳技术与标准输出培育了新质生产力,形成了特区与老区协同发展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如今,随着赣深高铁开通、“赣深通道”智慧物流平台上线,两地产业协同进入“同城时代”。在赣州国际陆港,满载家具、电子产品的集装箱通过“组合港”模式直通深圳盐田港,通关时间从3天缩短至1天;6500台新能源货车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往返满载,运输成本也大幅下降。(刘新权 记者 鄢朝晖)

【纠错】 【责任编辑:唐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