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联动 榜样引领 全民共学
202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昌启动
为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全力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5月8日,202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南昌举行,标志着202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正式启动,并以“一周一省、错峰开展、全年贯穿”的形式开展。据了解,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已成功举办20届,成为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协同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载体。
当天,活动现场正式启动了“智启未来·学润人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行动”,400所高校推出近700个终身学习项目,并提出南昌倡议;发布了国家开放大学联合国家图书馆开展“文脉智联 学润终身”学习活动等共77项全国特色活动,公布了183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和186个“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宣传推介名单,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终身学习。
南昌典型获全国殊荣
开幕式上,公布了2025年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宣传推介名单。我省5人入选2025年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其中,我市青山湖区湖坊进顺村原党委书记、进顺老年大学校长罗玉英获“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称号。我省5个项目入选2025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宣传推介名单,位于我市的江西开放大学的“银龄大讲堂——江西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创新项目”上榜。同时,2025年江西省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宣传推介名单揭晓。其中,我市的肖莉芬、余卉、刘云娟等被评为江西省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新建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尖生花”手工坊》、青山湖区第一幼儿园的《葵苗成长计划》、东湖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的《智慧父母服务站》等项目被评为江西省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我深知一个人学习只能点亮一盏灯,全民学习才能照亮整片天。于是我提出打造‘学习型’的村庄,设立了村级奖学金,帮助420余人完成了大学学业,其中有26人继续攻读研究生。”一直以来,罗玉英致力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村民素质,有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罗玉英分享道:“学习永无止境。我愿做终身学习的火种,不断提升自我,传播知识,服务他人,让生命在持续学习中绽放永恒的光华,照亮更多人的幸福之路。”
近700个项目覆盖多元领域
“智启未来·学润人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行动”开展期间,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等6所高校牵头,400所高校参与,推出近700个终身学习项目,涵盖数字技术开发、人工智能应用、乡村振兴、能源电力、生产安全、金融财务、健康养生等多个前沿和民生领域,面向农民工、乡村教师、退役军人、老年人等多个群体,多主体发力、多项目实施,共同服务学习型社会。其中,南昌大学的“学无止境·夜绽光芒”项目,开设AI赋能办公等多样化的夜校课程,满足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学习需求。
同时,高校联合发起南昌倡议,提出高校肩负着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要秉持公平普惠、有教无类、面向人人、质量第一的理念,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全民终身学习;呼吁高校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引领学习变革、成为全民学习的赋能者、终身学习的促进者、美好生活的助力者;倡议高校、城市、社区等各方携起手来,加强互联互通和务实合作,构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为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磅礴力量。此次行动不仅是高校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更是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南昌社区教育成果丰硕
一直以来,南昌市社区教育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2024年,南昌市教育局和南昌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积极整合利用教育资源,聚焦“校家社协同育人”,围绕职业技能培训、全民阅读等主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打造了一批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地方特色学习品牌,为市民搭建起“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平台,打通了全民终身教育“最后一公里”。
2024年,南昌市社区教育以学习品牌建设为重要抓手,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等多方面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国家、省级“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西湖区的芦爱生、顾玉纯等2人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其中芦爱生被评为2024年全国新时代“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万俊、陈小莉、付红俐、章达礼、刘白莲等5人荣获江西省“百姓学习之星”称号。
东湖区滕王阁街道子固路社区的《红色领航、“旗”聚五团,党建教育帮扶型社区》被评为2024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南昌高新区社区教育学院的《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讲解员培育工程》和西湖区老年大学的《文化养老,创品牌校园》被评为2024年江西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未来,南昌将持续深化特色活动内涵,不断创新社区教育形式,让更多市民在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中受益,源源不断地为构建更高质量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更具活力的学习型城市注入动力。(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