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田野,孕育着无限生机。
广袤农田里,拖拉机来回穿梭;育秧工厂里,秧苗翠绿挺拔;无人机飞到了农田上空,承担着“巡田”和植保“重任”;种田“老把式”管理的农田越来越多;粮食收购企业也走进田间地头,指导选种育秧……

地处鄱阳湖之滨的江西省南昌县是全国产粮大县,人均仅一亩三分地却取得了“粮食十一连增”的成绩。随着新一轮春耕生产拉开帷幕,南昌县的种粮大户、农事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粮食企业都忙碌了起来。他们新一年的账本中,名目数额有增有减,反映出春耕春管新变化。
得益于农业生产新模式、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不少农户算成本账时笑容更多了,算风险账时底气更足了,而算起种粮的“长远账”来更是信心倍增。
田畴沃野间,一幅欣欣向荣的春耕图正在绘就。
成本账:从“经验种田”到“智慧种田”
在南昌县塔城乡芳湖村大塘李家自然村,两台大马力拖拉机拖拽着气吸式播种机正在进行播种作业。伴着机车发出的轰鸣声,种粮大户李明大声说:“今年雨水多,播种推迟了几天,现在正加快进度。”
李明今年流转了1800多亩土地,在他农场的仓库里,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无人植保机等设备有序摆放,占了半个仓库。
翻阅李明的账本,购买机械的一页显示,2023年购置1台植保无人机6万元。“以前人工打药每天最多20亩,现在用植保无人机,每天能作业近千亩,我农场的粮田两三天就能完成作业,省了人工费还利于水稻生长,综合算下来很快就能‘回本’。”李明说。
平时,负责操作无人植保机的是李明21岁的儿子李佳荣,他跟着父亲务农好几年了,已经陆续学会了操作各种农机。“农业的出路在科技,现在不是凭借‘经验种粮’的时代了。”务农几年,李佳荣晒得很黑,但他说,“现在种田并不累。”
“政策好,早稻播种、集中育秧、机插都有奖补,农机购置与报废更新换代也有补贴。”李佳荣介绍,这几年,农场与当地几家种子及粮食加工企业合作,积极参与试验田的种植,提升机械化程度,追求提产、提质、提效。
智慧农业装备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农民经营成本。李明算了一笔账,从配方施肥到农田灾害及时处置,一公顷土地能节本增效1000多元。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近年来,南昌县将智慧农业贯穿到农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民种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繁忙的春耕时节,在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的万亩田间,却几乎看不见正在耕作的农户。
“农场现在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得益于大数据、物联网以及‘无人设备’的投入使用,目前农场只雇用了26名职业农民种植、管理上万亩良田。”南昌县稻米产业协会会长、大田农社负责人邹泰晖说。
农田的对面,就是大田农社的智慧大田数字三农运营中心,通过智能管理终端,万亩智慧大田被细分为2700块网格,每块农田的信息都能在屏幕上实时汇总,包括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病虫害等,田间的所有数据都在这里进行分析和处理。
“经过几年实践,我们发现智慧种田有几个好处。产量更高,亩产比传统农田多产出50斤左右;稻米品质更优,一吨可以多卖50元;用料成本更低,大约每亩可以节约70元。”邹泰晖说。
据南昌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4年,南昌县主要农作物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18%以上,机插机抛面积30余万亩,占早稻总面积40%;无人机直播(抛芽)早稻面积20余万亩,占早稻总面积26%。
风险账:从“靠天吃饭”到“人定胜天”
一大早,南昌县幽兰镇牌坊村仁凤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熊金江就来到了他的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
工人们已经开始忙碌,一侧基质输送,一侧空秧盘有序上带,经机械自动填土、播种、覆土,成品育秧盘随即移送至大棚另一端,整齐摆盘。打开自动喷淋,水珠均匀洒落,薄膜覆盖静待催芽。在一侧的育秧田里,3名工人穿着雨靴踩进田坎里,将完成暗化处理的秧盘如拼图般嵌进田间。
过去,由于集中育秧点少,农民大多把种子直接撒进田里,这种被称为直播的方式会让秧苗在遭遇倒春寒时烂秧,并最终导致水稻减产。近年来,南昌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奖补早稻机插(抛)集中育秧,并支持每个乡镇最少建设一个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目前,南昌县共建成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31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承担早稻育秧订单服务面积26.4万亩。
“传统田间湿润育秧易受春季温差影响,导致烧苗、生长不均。而现代化育秧设施不仅可以控制秧苗生长需要的光照、湿度、温度等关键指标,还能‘定制’秧苗长短,以此来匹配不同农机的插秧需求,可以大大减少育秧过程中出现的烂秧、死秧等风险,为丰收打好基础。”熊金江边走边查看着秧苗的长势,这些覆膜培植的秧苗已经长出了青绿色的叶片。
“秧好一半禾”。“传统露天育秧至少需要1个月,工厂育秧只需要15天,节约了宝贵的农时。我的育秧中心今年预计完成育秧5000亩,除了我自己的4000亩之外,余下的则以每亩200元的价格,为临近农户提供育秧加插秧一体化服务。”熊金江说,他的目标是辐射1万亩稻田,把乡亲们的减产风险降下来。
在南昌县,科技正在助力农户,精准把控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个技术环节——
在推广良种方面,在南新乡、蒋巷镇、冈上镇建立3个县级水稻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每个基地展示15个早稻品种,引导农民“看禾选种”。
在推广良法方面,与江西省水稻研究所专家团队合作,拟全年推广“三控”施肥技术90万亩、绿色防控技术142万亩,无人机飞防439万亩次;开展30万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
在此基础上,还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做好农业保险承保工作等举措,增强农民种粮风险防范能力,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以往种田是‘靠天吃饭’,现在我看是‘人定胜天’。”熊金江笑着说,种粮二十余年,他对于防治二化螟、褐飞虱等常见害虫都有着丰富经验,越来越多的周边农户将稻田交给他“代管”,“跟我们合作的农户,都有保底价收购,产量好还有‘超产提成’。”熊金江说,这样不仅能帮助农户规避种植风险、促进增收,也能提高农场经营效益、保证水稻品质和产量,形成良性循环。
长远账:“五分钱”里的产业布局
因近几年在试验田的优异表现,李明的部分稻田成为本地几家种子企业的制种基地。李明说,一般的稻谷卖1块3一斤,卖给企业制种能达到1块6,优质稻种每年可以为他增加数十万元的收入。“这还不包括那‘5分钱的种粮金’。”
2022年开始,南昌县每年出台水稻订单生产扶持政策,安排财政资金,推出“5分钱的种粮金”奖补模式:参与对接订单的水稻种植主体,按照水稻订单执行量给予每斤3分钱的补贴,同时当地龙头企业益海嘉里(南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也在挂牌价基础上以高于市场价进行补贴收购,每斤提价补贴2分钱。
向土地要产量,向土地要收益,近年来,南昌县探索以订单农业为纽带,引导调整种植品种,实现种植结构优化,改变粮食产业格局。
“过去,我们不做订单粮,种粮选种全凭经验和市场推广介绍。加入订单农业后,从选种开始,签约的粮食企业就会主动提供指导,告诉我们什么种子更适合这里的气候土质,产量和收粮价格大概能达到多少等等。”熊金江也是订单农业的受益者,现在他买的种子价格更便宜,更适应本地自然条件,成熟期能提前10天,产量和品质都有保证。
订单农业价格有保障、补贴见收益,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去年订单粮卖了4000斤,今年计划卖8000斤。”南新乡黄渡村上徐自然村种粮大户徐省崽信心满满,今年将带动周边几十户种粮农民,一起加入订单农业。
“为保障工厂产能,过去我们到周边城市甚至省外大量收粮,成本较高。此外,由于收来的稻谷品种不一、品质较杂,不利于规模化加工利用,也增加了无形的成本。”益海嘉里公司贸易部水稻采购主任徐高兴说。
徐高兴说,随着南昌县订单粮供应量的增加,企业可实现“由产定种”,保障品种、品质的统一,加之工厂对每一粒谷子“吃干榨尽”,企业虽然给出了每斤粮2分钱的补贴,反而能“赚得1分钱的市场优势”。
为进一步减少种粮农民、收粮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粮食损耗,今年,南昌县多个乡镇的粮食烘干厂加入了订单农业队伍。“我们成为订单粮代收点,把粮食烘干后进行分类、分级,再集中送往益海嘉里公司。”幽兰镇印智烘干厂负责人涂根印说。
稻谷种业,有江西现代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种粮,有大田农社等一批种粮大户及企业,粮食播种面积达180余万亩;粮食加工企业,有益海嘉里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依托订单农业,南昌县的粮食产业格局越来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
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稳步提升,生产投入持续下降。“有技术加持,只要精心经营、用心生产,农业是有利可图的。”邹泰晖说。如今,大田农社已流转耕地至13600余亩,并与益海嘉里公司签订水稻订单生产合作协议,所产大米冠名南昌县大米区域品牌“洪州大米”。
在邹泰晖看来,种田很传统,却也可以很“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结合实际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现代化大有可为。
远眺大田,农机轰鸣,穿梭田野间,传递着春的希望。(聂妍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