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4月23日电(记者熊家林、余刚)在位于鄱阳湖畔的江西永修县三角乡,“嗡嗡”的无人机旋翼声打破了稻虾田里的安静。
“我流转了8900多亩田,采取稻虾轮作的方式管理,当前正是龙虾收获季。”永修县鲲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运球说,稻虾轮作既要管好虾、也要护好田,多亏了各类现代化农机,他们才能实现规模化生态综合种养。
江运球以每日进行的投饵工作举例说,以前合作社采取人工投饵的方式喂龙虾,工作人员撑着小船在分块的水面间穿梭,完成100亩稻虾田的投饵工作要4小时左右,如今无人机5分钟就能完成,还可以智能规划路线,避免漏投、少投的情况。
三角乡分管农业的干部袁自行介绍,稻虾轮作的方式不仅实现了“一田两收”,龙虾的残饵、粪便还能作为肥料还田,提升土壤质量、减少化肥使用量。龙虾是天然的“水质检测员”,稍有污染就会“罢工”,这也倒逼农户采用更科学绿色的管护手段。
据统计,近年来永修已建成30多个千亩稻虾养殖基地,全县稻虾种养面积达30万亩。永修的小龙虾产业直接带动1.2万人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51岁的刘国勇是永修三角乡退捕渔民,五年前被当地农业合作社聘请为养龙虾的“专业农民”,如今管理着100多亩稻虾田。刘国勇说,他成为农民后经常参加培训,学习用更加绿色、无公害的方式管虾种田。“我每年上半年帮合作社管护稻虾田,能赚4万多元。”
“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因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而各有特色。在江西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灌田村,58岁的村民洪建英管理着25亩稻鳖田。她说,甲鱼和稻谷成熟后按提前签好的订单卖给公司,既不怕难卖,收益还高,每亩农田毛收益有三四千元。
与周边村民签订农业订单的江西神农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鹏辉说,他们通过精深加工生产的甲鱼肽、预制菜等产品,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好评,还走向俄罗斯等海外市场。
“水稻+”综合种养模式让农民更有“赚头”。据统计,江西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突破300万亩,形成稻虾、稻鳖、稻蛙等多种特色模式,农民种粮效益持续增长。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