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慧诊疗车开进田间地头
——东湖区用“移动医院”打通健康惠民“最后一公里”
4月23日清晨七点,东湖区扬子洲镇熊万村村口的老槐树下,一辆红白相间的“智慧流动诊疗车”正缓缓停稳。“熊大爷,我们带着血糖仪来了!”家庭医生老陈敲响72岁村民熊善人家的院门时,这位因糖尿病足无法行走的老人正靠在藤椅上,眼里透出惊喜:“昨儿刚在电话里约好,没想到一大早就到了!”
“车轮上的卫生院”破解就医难题
在东湖区卫健委的统筹部署下,扬子洲卫生院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智慧流动诊疗车”巡诊服务。这支由1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移动医疗队”,配备着江西省智慧医疗系统终端、便携式B超机、心电图仪、血糖检测仪等设备,将三甲医院级别的诊疗服务直接送达扬子洲镇15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
“血压148/90,餐后血糖12.6mmol/L,比上次降了2个点。”诊疗车内,家庭医生老陈通过车载系统调出熊善人的健康档案,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您行动不便,今后每月我们都会上门监测。”话音未落,一旁的药剂师已将调整后的降糖药打包递上。车载打印机“滋滋”作响,一张标注着用药提醒的处方单落在老人掌心。
这样的场景,正是扬子洲镇卫生院实施“点单式巡诊”的缩影。据该卫生院院长熊双艳介绍,诊疗车采取“群众点需求、村委报计划、医院排路线”的三级联动模式,重点服务全镇的失能老人、慢性病患者和低收入家庭。“我们给每个村都建立了健康需求台账,红色标签代表急需医疗干预的群体。”熊双艳展示的手机端管理平台上,密集的定位标记串联起诊疗车的行进轨迹。
“三医联动”构建服务闭环
在扬子洲镇长村村文化广场,智慧诊疗车变身临时健康驿站。只见面前的折叠桌上,《慢病管理手册》《家庭急救指南》等资料摞成小山,随行的医生们正给村民讲解高血压防治口诀:“少盐少油多蔬菜,每天要走六千步……”不远处,车载心电图仪连接着村民陶春梅的身体,波形图实时传输至南昌市第一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以前做检查得转两趟公交去市中心的医院,现在家门口十分钟就出结果。”陶春梅扬着手中的检查单,上面盖着“扬子洲卫生院——南昌市第一医院医联体”的电子签章。这种“村头检查、云端诊断、现场开方”的模式,得益于江西省智慧医疗系统的深度应用。系统不仅可随时调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还能实现市县镇三级医疗数据互通。
家庭医生老陈的巡诊包里装着特殊装备——印有24小时联系电话的智能药盒。“像熊大爷这样的独居老人,我们在药盒里加装了感应芯片。”他现场演示:当老人忘记服药时,系统会自动发送提醒短信给签约医生和紧急联系人。这种“科技+人文”的双重守护,让健康管理从“纸面签约”走向“实质落地”。
巡回诊疗让群众家门口有“医”靠
“这车比儿子回家还管用!”提起上周的糖尿病复诊,熊万村村民万大爷的话逗笑了在场的医护人员。原来,老人子女在外地务工,以往复诊需要提前一天联系子女请假陪同,如今诊疗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半小时就完成了血糖检测、用药调整和健康指导。“孩子们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我的检查报告,直夸政府部门的服务真周到。”
数据显示,扬子洲镇的智慧流动诊疗车首月已深入熊万村、长村村、莘洲村等偏远村落,累计服务村民240余人次,发放《慢病管理手册》900余份,为60余名慢性病患者建立了个性化管理档案。为切实落实家庭医生签约“上得了门、认得了人、说得上话”,此次巡诊服务计划每月提供至少12次“送医上门”服务。
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车到、人到、服务到”,扬子洲镇的“智慧流动诊疗车”不仅是一辆满载医疗设备的医疗车,更是一座架起在医患之间的“连心桥”。“我们将继续推进智慧流动诊疗车巡诊服务,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熊双艳表示,接下来,他们还将根据村民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治疗方案,让更多村民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我们还将探索‘诊疗车+5G’模式,未来村民在家就能完成超声检查,真正实现‘云端把脉’。”(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