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被宣布灭绝,在庐山“复活”后繁育5000余株
小溪洞杜鹃“回家”了
4月15日,记者从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以下简称“庐山植物园”)获悉,曾被专家评估为灭绝种的珍稀植物小溪洞杜鹃,经过6年的种子扩繁及迁地保护工作,不久前部分苗木已从庐山植物园回归“家乡”井冈山。
眼下,气候温暖,土壤湿润,庐山植物园杜鹃花研究团队正在开展新一轮的小溪洞杜鹃播种繁育工作,而500公里之外,400株小溪洞杜鹃已经在遂川县五指峰林场大坝里分场开启了野外回归新旅程。
我省杜鹃花研究专家、庐山植物园二级研究员张乐华告诉记者,小溪洞杜鹃为罗霄山脉中段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地域狭窄且偏僻,数量稀少,曾因多年未见“芳踪”,先后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及《中国被子植物濒危等级的评估》(2017年)列为灭绝种。
自2013年小溪洞杜鹃被列为灭绝种以来,庐山植物园杜鹃花研究团队数次进入罗霄山脉的深山密林考察。2019年,研究团队在井冈山重新发现小溪洞杜鹃野生分布,立即启动苗木扩繁和迁地保护工作。科研人员野外收集种子、组培快繁后,在庐山植物园开启苗木扩繁、仿自然生境栽培等迁地保护工作,繁育5000余株幼苗,使其成功“复活”。
为深入了解其资源现状和濒危机制,研究团队开展了更为广泛的野外调查,初步探明其致危机制主要与其现有种群小、幼苗更新困难、适应力差及遗传因子等相关。张乐华表示:“小溪洞杜鹃从种子繁殖到开花结果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迁地保护的终极目标是从‘种子到种子’,让濒危植物能自然繁殖、自我更新。”
目前,庐山植物园、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遂川县五指峰林场,三方达成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回归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建立珍稀濒危杜鹃花的野外回归示范样地,展开长期监测和生长发育研究,推动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及其种群复壮,形成可推广的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技术体系,助力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实施。(记者陈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