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特色浓。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沉睡”资源巧盘活,本土企业稳增长,产业小镇愈发“跑火”。
小民房干出“大名堂”
在湘东区东桥镇杨源村的一栋民房外,悬挂着萍乡市湘东区博恒网帽厂的招牌。生产车间内缝纫机“嗒嗒嗒”响个不停,30余名女工坐在缝纫机前,赶制着假发网帽。
萍乡市湘东区博恒网帽厂是东桥镇一家土生土长的企业,成立12年。“我们把车间建在村里,就是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上下班时间自由,村民都蛮喜欢这种就业形式。”网帽加工厂负责人邓树萍介绍。
“我以前在广东务工,离家远,照顾不了老人、孩子,现在在家门口的车间务工,干活也不累,还能照顾家庭,月收入能达到三、四千元,我很知足!”在加工厂工作了9年的缝纫工吴英说。
闲置资产“活”起来
镇域产业发展凭啥“跑火”?除了本土企业的稳步发展,还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东桥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让闲置资产“活”起来,把“包袱”变“财富”。
在湘东区福斯特产业园内,两栋厂房被闲置。东桥镇积极招商,通过多方协调,江西鸿韵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这两栋厂房的新东家。
车间内,机器轰鸣,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数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着。“就像租房拎包入住一样,我们在走完程序、置办好机器后就能够直接进场生产,当前生产线日均可生产60立方米胶合板,年产值可达3000余万元。”对于公司的发展,总经理董驰烈充满信心。
在东桥镇五峰村,闲置多年的一所小学也有了“新身份”,摇身一变成为筷子厂——萍乡市湘旺竹制品有限公司。五峰村党支部书记彭军介绍,筷子厂建成后,可解决全村30余名劳动力就业,工人月工资可达四千至七千元。(周双萍 甘红艳 黄雨欣)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