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宁地区持续迎来烈日炎炎的高温天气,气温峰值直逼39摄氏度。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省农发集团旗下武宁渔业公司有一群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身着简朴的工作装束,直面烈日的炙烤,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酷暑展开较量,与时间赛跑,全力以赴确保生产线的顺畅运行。
在武宁渔业公司王埠驯养基地,活跃着一支专业的“西海博鱼”驯养队伍。他们日夜驻扎在养殖区域,与鱼儿朝夕相处,细致入微地监测水质、观察鱼情、拉网训练,确保每一尾鱼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尽管专业技能出众,但面对极端高温,他们也不得不卸下衣物,以赤膊上阵的方式应对难耐的酷热。
“这天气热得让人难以忍受,水体温度都飙到了35.5度,水汽蒸发使得我们这里的温度更是飙升到了42度左右,坐着都难受,衣服整天湿透,干脆就不穿了。可即便如此,汗水还是不停地流。”驯养大队长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现状的无奈,却也充满了对工作的执着。“我们这儿离岸边远,电线长达300多米,电压不稳,电风扇、空调都带不动,这里就像个大蒸笼,不到凌晨根本没法入睡。但公司的发展不能停,“西海博鱼”的品牌不能倒,驯养工作必须继续。所以我们每天清晨5、6点就开始忙碌,装鱼、挑选、销售,还要对鳙鱼进行拉网训练,提升品质。”
从他坚定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对岗位深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武宁渔业公司每一条精品鳙鱼的背后,都凝聚着“西海博鱼”驯养团队对高品质承诺的不懈追求与辛勤付出。而公司方面,也积极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用品,并努力解决电路问题,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极端高温还给捕捞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捕捞作业技术性强、体力消耗大,为保障捕捞队员的安全健康与生产效率,捕捞大队灵活调整作业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尽管如此,上午九点和午后三点的太阳依旧火辣。捕捞队员们的肌肤被晒得黝黑且粗糙,脸庞更是被阳光炙烤得疼痛难忍,然而,这份炽热并未削弱他们持续为“西海博鱼”供应的坚定信念。得益于省农发集团下属渔业分公司推行的捕捞改革行动与激励机制,捕捞团队近期成功捕获鳙鱼约四十万斤,这一成绩刷新了近四年同期捕捞量的最高纪录。
省农发集团旗下武宁渔业公司始终秉持“以鱼净水,以水牧渔”的绿色发展理念,年复一年地坚持鱼苗增殖放流活动,致力于水域生态的维护与改善。今年的鱼苗投放工作恰逢盛夏酷暑,由渔业板块各部门员工组成的投放队伍,包括管理部门的员工,均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团队协作精神。面对鱼苗到达时间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夜幕低垂还是烈日当空,他们总是随叫随到,不辞辛劳地加班加点,确保鱼苗能够及时、安全地投放至湖区。鉴于夏季高温易导致鱼苗缺氧死亡,投放队伍与时间赛跑,精准高效地完成每一次投放任务。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超过十四万斤、约五十万尾的鳙鱼苗投放,且实现了零死亡率。
武宁渔业公司综合部,有一个值得特别提及的员工——潘隆辉,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潘师傅”。作为一位普通的维修工人,潘师傅肩负着武宁公司内部所有维修工作的重任。随着上游水域起鱼在即,确保静养网箱的安全使用则尤为重要。面对网箱位于开阔水域、无遮无挡且需进行高温电焊作业的艰难条件,潘师傅无畏烈日与电焊的双重炙烤,连续奋战半个月之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敬业与奉献的深刻内涵。维修网箱的同时,他还总是及时的出现在武宁渔业公司任何需要他维修的地方。他的工具箱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就像满装了他对工作、对武宁渔业公司的热爱。在他的努力下,一台台出现故障的机器重新焕发生机,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武宁渔业公司,在高温工作环境下,众多省农发集团渔业工作者依然坚守岗位,他们的身影遍布庐山西海每一个角落……这些看似普通的劳动者,以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默默守护着庐山西海这片珍贵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渔业宝藏,同时也承载着省农发集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他们以非凡的坚韧与执着的信念,在平凡中铸就了不凡的业绩。(卢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