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4 06/12 15:33:14
来源:南昌日报

让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 南昌市西湖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

字体:

  一直以来,西湖区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融入红色资源、丰富形式内涵、焕新育人格局,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搭建起多位一体的“大思政课”全新架构,让学生喜欢,让课堂精彩,让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把有意义的课上得有滋有味。

  用活红色资源讲好大思政课

  “我们眼前看到的是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扩建的陈列馆以及起义将士的大型铜雕……”在近日举行的研学活动中,南昌市珠市学校万寿宫校区老师樊三红说。

  这次研学活动是该校五年级全体师生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展的,该校将思政教育融入活动全过程,融汇成了一堂“走新”更走心的思政课。“来到这里,我仿佛置身英雄辈出的年代,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事件。”该校五年级1班学生王梓涵说。

  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是开展学习教育的“活教材”。珠市学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校区+红色景区”党建共同体,精选党员、青年教师、学生组建“百年珠市红色宣讲团”,在师生中传播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同时,结合珠市“小珠宝”课程,通过“授课+实地参观+成果展”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在学习和寻访中有所收获,让红色文化教育有看点、有意义、有引力。

  近年来,西湖区各中小学积极探索课上、课下整合的红色思政课堂,开辟教育新渠道,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打破教室空间壁垒,创新融合思政课,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学习,把思政课从教室“搬到”红色革命场馆。

  让思政课“活”起来

  近年来,西湖区各中小学校精心打造“行走的课堂”,鼓励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结,让学生融入自然景观、红色遗迹、人文社会之中,进而拓宽视野、了解社会、传承精神,得到精神熏陶和意志磨砺。

  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刺绣,以织物为载体,刺缀运针……课堂上,南昌市宣纸刺绣非遗工坊省级非遗传承人顾玉纯正在教学生们在宣纸上刺绣,在他手把手的教授下,不少学生掌握了刺绣的初步技法。

  去年,南昌市羊子巷学校朝阳校区以社团课程为依托,邀请顾玉纯到学校以授课的方式普及“非遗刺绣”。特色项目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提升了学生们在劳动教育中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记者了解到,在非遗文化课堂学习中,学生们视野得到开拓,文化底蕴得到增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近日,南昌市铁路第一学校教育集团绳金塔校区的学生们在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跟着老师吟诵了《离骚》《楚辞》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这堂教育课很有感染力。”该校四年级2班学生欧阳泽昊告诉记者,平常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这堂课使他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节日是教育的契机。西湖区各个中小学通过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整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们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认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思政课走“新”更入心

  每一位新入读松柏学校的小学生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青松小公民护照”。南昌市松柏学校从“小”处着手,利用“青松小护照”的多角度评价、多渠道参与、多种形式,孵化队员“内在生长”、鼓励队员“自由生长”、追求队员“多元生长”,引导队员知行合一,助力队员成长的无限可能。

  日前,在南昌市羊子巷学校桃源校区操场的西北角,一群少先队员们正在红领巾气象站认真地将温度、湿度、风力等数据填写在观测实践记录表中。该校将50名气象爱好的少先队员分成10个小组,按照时间安排表进行气象观测,然后通过宣传栏、广播站等多种途径把当天观测的数据进行通报,让师生及时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成立以来,该校形成了以气象站为主体,以科技社团为延伸,以班级阵地为呼应的文化浸润格局,有机联动少先队实践育人体系,不断丰富拓展红领巾实践活动项目和载体。

  近日,在九洲街道河滩社区的会议室中,一群可爱的少先队员们正在认真聆听校外辅导员老师讲解今天志愿服务的内容和要求,这是南昌市站前路学校云飞路校区与河滩社区成立社区少工委开展活动的一个缩影。通过劳动,少先队员们学会奉献与合作,感受助人为乐的快乐和满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直以来,西湖区各个小学积极帮助学子扣好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励大家树立远大理想,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好少年。”西湖区教体局局长廖小兵表示。(记者 万磊)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震】

新华社主办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0-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简介 | 公司官网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 京ICP证010042号

电话:0791-83985400 传真:0791-83985416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赣江中大道688号 邮编:330038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