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06/08 09:58:46
来源:新华网

潜心“医治”古籍 传承残卷中的文明

字体:

  “日复一日地触摸这些古籍,我早已习惯它的味道,我很享受与古籍对话的时光。”在井冈山大学图书馆,罗红拿起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书页,慢慢地为《元史》“把脉问诊”。

  罗红是该校唯一的古籍修复师,今年是她从事这项工作的第14个年头。14年来,她始终用执着和专业去修复时光在纸上留下的伤痕,传承残卷中的文明。

  井冈山大学1958年建校时收藏的第一批古籍,最“年轻的”都有60多年的历史,最老的超过400年。目前学校古籍藏量有1800多种2万多册,其中不同程度破损的有40%。

  身为一名在图书馆工作了23年的资深管理员,井冈山大学图书馆里躺着两万余册古籍一直是罗红的“心头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恰巧2010年,学校安排她去全国性古籍修复培训班进修。这次培训班就像一团烈火,点燃了罗红对古籍的兴趣。“学会这门手艺就可以让管理的古籍继续留存,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走进井冈山大学图书馆,12楼是古籍专属楼。在这层楼里,要么看到罗红在为古籍“手术”,要么就在教传习所的学生怎样来修复古籍。

  配纸、补破、穿线、贴书签……看似一页简单的古籍书页,修复起来却需要2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丝毫马虎。罗红告诉记者:“古籍修复并非简单打补丁,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此外,古籍修复师还需要对古籍样式、字画装裱了如指掌,制作糨糊、染料、书钉等,掌握“十八般武艺”。

  为了避免对古籍的二次伤害,罗红经常去野外采集板栗壳等有机原料自制染色剂,对补纸进行染色,她还自己买来面粉,经过10-15天的发酵、晾晒,提取小麦淀粉熬制糨糊用来修复古籍。

  小心翼翼将粘连的书页揭起、喷水湿润纸张、涂上特制的糨糊、再贴上染好色的补纸,保证补纸与原来的接边不超过2毫米……一连串动作下来,罗红才松了一口气。为了修复这部清同治八年的刻本《元史》,她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正是她的妙手,让这部距今150多年的古籍又获重生。

  坐得住“冷板凳”,是古籍修复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一页破损严重的书页,完全修复好有时需要2-3天,而修好一本古籍有时至少要花上半年或更长的时间。

  古籍修复,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14年来,罗红仅完成了45册的古籍修复。面对馆藏室内近8000册未修复的古籍,罗红有些无奈,“我还有6年就要退休了,真希望能尽快有人来接过这根接力棒。”

  2023年11月,井冈山大学成立全省高校第一家古籍保护传习机构-----古籍修复技艺传习班。在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同时,井冈山大学还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对已修复的古籍开发成文创产品,让古老的文字获得新生。(范小勇)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