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03/28 09:05:20
来源:江西日报

“铁牛”添动力 耕出“智慧田”

字体:

  原标题:“铁牛”添动力 耕出“智慧田”

  ——江西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见闻与思考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2023年,我省各地登记使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1亿元,新增农机具8万余台(套),受益农户超5万户,与2022年相比分别增长4%、12%、8.5%,越来越多的农户告别了传统农耕方式。但同时,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春耕备耕关键时节,记者走进田间地头,采访种粮大户、农机生产商、行业专家,共同寻找补齐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的有效路径。

  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补短板

  3月22日,来自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12个省份负责农机化管理、推广工作的相关人员,以及我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育秧中心和农事服务中心主体、种粮大户等1000余人齐聚新余市,参加南方稻作区生产全程机械化演示展示暨南方水稻机械化生产补短板促全程培训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补短板工作。

  “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江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11年超430亿斤,生猪、蔬菜、鱼类等农产品也源源不断走向全国市场。但除水稻、油菜外,我省花生、大豆等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果菜茶生产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

  应邀参加活动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建农,是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成员,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已有20多年的时间。“前期我国对丘陵山区的农机化投入不足,之前主要是解决大宗、大面积农作物的机械化问题。”宋建农表示,江西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南方丘陵山区的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偏低是普遍现象。

  提升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我省从加大投入、强化科研攻关破题。2023年,我省农业农村部门摸清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急需的短板机具清单79项,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机研究院和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科院,组织力量对短板机具进行技术攻关。其中,我省农机科研团队研制的手扶式茶籽播种机、多光谱智能化果蔬检测分选设备、低损伤果蔬智能分选设备、双作业臂名优茶采摘机器人、26吨移动式烘干机等5款机具,被纳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农机装备补短板重点突破机具名录》。

  农机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

  3月22日,在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毛家村,200余台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现场“比武”。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无人插秧机的对决。只需农机公司技术人员设置好模式,10分钟不到,无人插秧机就可以在田里顺畅地“走”一个来回,在一旁观看的农户纷纷拿起手机拍照。

  此前,机械化插秧是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近三年,全省新增高速插秧机1万余台,2023年新增的高速插秧机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不仅是插秧环节,农机智能化正逐步推开、普及。

  “我们的育秧系统是智能操控的。只要在集中控制系统上输入指令,叠盘、浇水、培土都可以实现无人化运作,一套机器承担了相当于5个人的劳动强度。”安徽三谷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农业板块负责人胡少升告诉记者,公司原本是一家工业设备加工企业,2023年正式进军农业领域。仅一年多的时间,产品已在余干县、鄱阳县以及萍乡市安源区投入使用。

  全省首个“万亩智慧农场”南昌县大田农社负责人邹泰晖告诉记者,农机的智能化升级,为农业数字化积累了数据,农场实现了从管人到管数据的转变,“慧”种田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

  机械化应与农技(艺)推广有效结合

  “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不能单纯依靠农机本身来推动,必须与农技(艺)推广相结合。”宋建农表示,以一些地方的春耕为例,以往早稻机插率低,是因为育秧技术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化的推广。

  为此,宋建农一直在大力推广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该技术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主推技术之一,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十大引领技术”之一。

  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夯实稳产增产机械化支撑,今年我省将着力建立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下的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的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并确定摸清短板机具情况、遴选推介一批适宜农机具、推进短板机具的熟化应用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等四项重点任务。

  “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补短板,对于企业来说,首先就是要产品门类全,其次还要做到软件与种植品种、种植技术相配套,这也是我们研发的重点。”中联重科江西区域负责人姚金园告诉记者,把先进农艺融合到一台农机上,是该公司一直努力的方向。

  随着短板的不断补齐,驰骋在赣鄱沃野上的“铁牛”,必将为我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增添更强动力。(记者 李耀文)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