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03/21 08:54:33
来源:江西日报

守护“北纬24°秘境”

字体:

  3月19日,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陈志高(左)、徐国良(中)、卓小海一行在虾公塘保护站核心区进行巡护和科研监测。

  “林痴”徐国良在保护区巡护,同时进行标本采集。

  “鸟叔”陈志高在保护区的水边蹲守,用镜头搜寻世界极度濒危鸟类——海南鳽。

  “声音捕手”卓小海在森林中录制鸟鸣声。

  在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高大乔木的侧根外向异常次生生长,形成多见于热带雨林中的“板根现象”。图为3月19日,保护区工作人员对有高大板根的碟斗青冈进行监测。

  3月19日晚,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胡华林(左一)向年轻同事传授光诱飞蛾、制作标本的技术。

  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发现的苦苣苔科植物新种——九连山报春苣苔。

  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动物水源地安装红外相机。

  3月20日,龙南市实验小学学生在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馆学习动植物知识。

  3月19日,江西九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综合观测塔上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3月19日,春日的清晨还有几分凉意,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陈志高、卓小海、徐国良带着设备,钻进了保护区核心区的原始森林,开始日常巡护和科研监测。“3·21”国际森林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进位于龙南的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距离探访这些“北纬24°秘境”的守护者。

  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北列为天山-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则为南岭。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南岭东部核心地段,总面积1.34万公顷,保存有低纬度低海拔典型的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被誉为 “动植物避难所”“南岭明珠”。

  “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地区是荒漠,而南岭地区却保留着一片完整的生态绿洲,堪称北纬24°上的秘境。”陈志高与林为伴,在保护区工作了35年,他说:“我们就是这个森林秘境的守护者, 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守好这个‘家’。”陈志高还有个外号叫“鸟叔”,他几乎把保护区的近300种鸟类拍了个遍,是鸟类的“活字典”。

  穿梭在保护区各个山峰之间,只见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山林间微风拂过,潺潺溪水和啁啾鸟鸣让这片森林更显幽静清凉。“听!这是大拟啄木鸟,大家安静一下。”同行的森林“声音捕手”卓小海拿出专业的录音设备,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按下录制键。他来到保护区12年了,除了风声雨声溪流声,还收录了近百种鸟鸣声。

  途经一片长满青苔、滴着水的丹霞岩壁,“林痴”徐国良停了下来,说:“九连山报春苣苔快要开花了。” 每次经过这里,徐国良都要认真拍摄、测量报春苣苔属种群,记录它们的生长状况。工作近20年,林业工程师徐国良被同事称为保护区植物保护领域行走的“活地图”,他不仅发现和命名了7个新物种,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近40篇。入夜,保护区静谧安详,满天星光下,林业高级工程师胡华林打开诱蛾灯,一头扎进了自己的蝴蝶飞蛾世界。

  个个有特长,人人能出彩。保护区的林业工作者一辈子坚守大山,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将成果写在山林间。他们相继发现九连山铁角蕨、九连山报春苣苔、龙南报春苣苔、弧冠报春苣苔、腺柄报春苣苔、中越甘土苔蛾等13个世界新物种,保护区的项目实施数、论文发表数和专著发表数等均名列省属保护区前茅,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代代林业工作者坚守在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座绿色宝库,接力守护好自然生态,确保生态安全。现已查明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913种,野生脊椎动物543种,昆虫1841种,是我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2种。(王蕴蓉 记者 周 霖 吴文兵)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