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吉安“十大攻坚战”实施方案动员令发布。7名副市长、32个市直部门负责人分别走进市行政服务中心,听建议、破难题,推动“吉事即办”政务服务提升。
创新实施工业园区土地盘活存量求增量三年攻坚行动,这一做法入选工信部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亩产论英雄”改革典型案例集(2023年)》。
构建“2369”招商矩阵,组建重特大项目招商队,2023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64个、总投资3860亿元。
…………
百马同辔,骋足并驰,千帆竞发,长风破浪。近日,记者走进吉安市,聆听这块赣中热土的拼搏之歌。
发展之问
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吉安,如何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坚实笃定?
主要指标增幅虽位于全省第一方阵,但产业层次不高、新增长潜力不足等问题,如何破解?
如何与赣州联动建设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极,在展现自身作为上找准新的发力点和突破点?
问题,萦绕在吉安执政者的心头。
登山不惧路崎岖。2023年9月,履新不久的吉安市委主要领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了吉安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七个问题:产业结构不优、稳定性不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旅游人气不旺、效益不高;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存;地方竞争激烈,需要更好集聚资源要素;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县域经济支撑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满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针对短板不足,吉安旗帜鲜明地展开了“十大攻坚战”:培育壮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提升、文旅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营、重点改革突破、招才引智人才集聚、做强做旺中心城区、重点民生品质提升、“两山”转化突破、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能力作风提升。
常思大局,则其去有向;常观大势,则其为有力。直面“发展之问”的吉安,以攻坚的决心和举措响亮作答。
开新之路
攻坚,一个充满豪气又布满荆棘的词语。
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攻坚之战,更需要全体党员干部的勠力同心、披坚执锐,才能实现发展境界的提升。
对此,吉安的目标十分明确: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以“十大攻坚战、四十个具体行动”为抓手,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抓重点、破难点,将短板作为跳板,让优势转为胜势。
在工业领域开新局。强化创新引领,锚定工业主战场,将2024年作为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坚持招大引强和“老树发新枝”双轮驱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夯实工业关键支撑。2023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64个,签约金额达386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逆势上扬,实现营业收入1600亿元。
在农业领域拓新路。叫响“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响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攻坚战,进一步带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井冈山”品牌建设引领,当地已带动38万户农民发展产业获益增收,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6.6%,位居全省前列。
在旅游业领域出新招。实施“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战略,建成提升“后河·梦回庐陵”、吉州窑等一批景区,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为路径,在景区高质量建设、市场化运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创新突破、提质升级。
接续奋斗的场景,在赣中热土上一幕幕上演。拼搏实干的汗水,在庐陵大地上尽情地挥洒。以攻坚之志,建非常之功,开全新之局,吉安人的步伐坚实而有力。
奋进之姿
对于行路人,路在脚下;对于筑路者,路在掌中。
聚焦现有发展格局中的短板不足,立足自身特色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吉安以改革的魄力、奋进的姿态,向着一个个重点领域发起挑战。
为激励党员干部在打好“十大攻坚战”、保障“三区”建设中建功立业,吉安实施党员“吉先锋”培训计划,组建千支“吉先锋”党员突击队,设立万个“吉先锋”党员示范岗,聚焦重大项目建设、科技攻关等攻坚克难任务,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能力、比作风、比贡献“三亮三比”活动,以能力作风大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针对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县域经济支撑力不强等问题,吉安以产业提级、教育扩容、创新创业、品质提升集聚以及完善机制促长效为路径,将吉安县、吉水县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实施区域协同融城发展,并开展教育、医疗、商业、金融布局优化提升等一系列行动,力争到2026年中心城区经济总量突破700亿元,常住人口新增8万人以上。
立足自身绿色生态优势,打响“两山”转化突破攻坚战,完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成果应用体系,夯实绿色金融、绿色产业两项支撑,聚焦“减污、降碳、扩绿”三个重点领域,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实现国有“两山”公司市县全覆盖,绿色贷款余额546亿元,较上年增长64.46%。
坐拥千里赣江黄金水道,加快构建以沿江临港产业为依托、现代化港口码头为枢纽、集疏运体系为纽带的水运经济发展体系,打好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战。开展一批重点港口码头建设,进行沿江货源组织和产业培育,向着港口年通过能力1600万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10万标箱的目标迈进。(李 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