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点,在狭长的巷子里,两列队伍有序排开,一盏盏小灶架起熟悉的味道,锅起铲落,一份“爱心餐”就打包好了。嘈杂而不喧哗,拥堵却不繁华,在烟火气的背后,传递出爱与温暖——这里是位于江西省肿瘤医院旁小巷内的“爱心厨房”。
小小善举 让平凡小巷溢满温情
20年前,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的小巷子里租了个摊位,专门卖早点,每天起早贪黑,生意还算红火。2003年的一个早晨,两人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对夫妻抱着一个小孩慢慢地向摊位靠近,小心翼翼地说:“我不是来买早餐的,我想借个炉火。”
见熊庚香一脸疑惑,她解释道:“这是我的孩子,吃不惯医院的饭菜,我想在您这边借个火炒个菜,他才吃得下去,实在是麻烦您了。”望着巷子旁的医院,听完这位母亲的解释,两人瞬间就明白了,毫不犹豫地燃起炉火。这口火不仅温暖了这位母亲的心,同样也为这个家庭燃起了希望。
“孩子什么时候想吃了就带菜来,这里随时都有火。”从那以后,万佐成夫妇的铺子总会多留两个炉子的火。两人了解到,在巷子一墙之隔的医院里,有许多人面临着同样的情况。此后的20年里,夫妇的一口灶火,将无数个怀揣着希望的家庭聚在了一起。
“医院旁边有个早餐摊可以借火炒菜!”这个消息渐渐地在医院传开,许多病人家属都拎着菜闻讯而来……“爱心厨房”在小巷子里应运而生。
万佐成和熊庚香没想到“借火炒菜”会有如此大的反响,原本用于早餐摊子的几个炉灶很快就不够用了,夫妻二人没有犹豫,立刻买了十几个炉灶和锅铲套件,再加上一些做菜需要用的油盐等调味品。考虑到一些病人家属有炖汤的需要,夫妻俩又去置购了几口高压锅。
“爱心厨房” 驱散患者眼中阴霾
20年来,两个身影一直在这条狭窄拥挤的通道忙碌,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病人及家属而言, 在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小巷子里,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压力得到释放。
“在这里炒了十多年菜,像我这样一边治疗一边自己做饭的病人还有不少。和病友们聊聊天,心情也变得好起来。”患者李菊英是“爱心厨房”的常客,每隔20天就要去医院做化疗她总会带上菜去“爱心厨房”加工。
“万师傅总是安慰我们,生病了也要照顾好自己,吃好饭生活才会有希望。”李菊英说。周六的中午,“爱心厨房”像往常一样烟火气十足,很多病人家属都在这里紧锣密鼓地炒着菜,为还在病房的亲人准备一份可能不算美味但足够温暖的午餐。
患者俞茶英洗完菜,一边切,一边起锅烧油。“厨房里的电磁炉火力好大,油温上得快。”俞茶英和隔壁病房的王奶奶笑着聊起了天。
“熊大姐这里又不怎么赚钱,就是方便我们这些病人。我们就带点菜和油,别的都不用带,厨房里盐、酱油、调料、鸡精这些都有。她人真的很好,把我们这些病人永远都当家里人。”王奶奶笑着说。
“我们这些病人能遇到他们是我们的运气。”患者俞茶英边说边端着午饭走进病房。如今的万佐成和熊庚香都将步入古稀之年,“爱心厨房”的炉火却始终未曾断绝。谁曾想,曾经巷子旁一个不起眼的早餐铺子,现在已经成了“感动中国”的“爱心厨房”。
成本上升 身上围裙始终不脱下
20年里,“爱心厨房”饱经风霜,也面临过许多挑战。一开始,但凡有患者来借火炒菜,万佐成夫妇都坚持不收一分钱,即使后来人数不断增加,两人也一直都是自掏腰包来帮助大家。面对夫妻俩无私的做法,病人家属们希望他们适当收费,不然大家良心上也过意不去。
万佐成和熊庚香拗不过大伙的热情,也考虑到水电煤需要长期开支,最终还是答应了大家,不过他们仍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只收耗材费,炒一个菜收5毛钱。有不少社会人士纷纷向“爱心厨房”伸出援手,但仅靠爱心捐助,“爱心厨房”长期运作下去也十分困难。2016年,“爱心厨房”把炒菜的收费提高到一个菜一元钱。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万佐成和熊庚香的身体也早已不如20年前硬朗。是继续奉献,还是安享晚年?“这条围裙系上了,就‘脱不下来了’,我们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这些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病人多一点希望。我更希望这是一种传承,一种传递。”熊庚香说。
对于媒体采访,万佐成和熊庚香显得有些抗拒。熊庚香说:“我不想接受采访,我害怕媒体报道了我这个小巷子,怕不达他们的标,把我的东西都给撤了,那病人该怎么办?我们希望政府和社会能给予这些病人更多的关注和便利,能多一点像我们这样的厨房出现。多一点温暖,就多一点希望。”
互帮互助 只要病人需要我就在
“病人需要我,我就在。”——一句简单的话语,印上的是万佐成和熊庚香20年来不变的初心。面对名与利,他们处之泰然。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后,夫妻俩告诉节目组:“病人需要我,走不开。”他们未能出现在颁奖现场。
踏入这条巷子,看到的都是忙碌的病人家属,他们挥动着手中的锅铲,脸上没有一丝疲态,互不相识的每个人,此刻却像奔赴在同一战场的战友,互帮互助,心意相通。熊庚香说:“这就是个大家庭,谁都不会落下谁。”
这样的工作从早上九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熊庚香说:“周末人要少一点,平常看病的人多,炒菜的就多了,我们早点开始,他们就能早点准备。”
等大家离开之后,万佐成和熊庚香开始准备自己的午饭,谁能想到这样的生活他们足足坚持了20年。“有的病治不好了,但能让病人吃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正是这样的初心,让他们甘当一盏微弱的灯,为的是照亮寒夜里的赶路人。
“不够随时过来加!”熊庚香满怀喜悦的吆喝声响遍了整条巷子……(蒋骏鹏 龚子轩 温诺纳 指导教师 吴辉 张细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