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3 12/02 18:17:41
来源:修水县融媒体中心

江西修水:特色化红“小果树”变富民增收“大产业”

字体:

  初冬时节,江西修水特色水果化红全面成熟进入采摘期,在西港镇湾台村,果农们正背着背篓,架着木梯,在房前屋后果树上,采摘黄澄澄的新鲜化红,加紧打包、销售,脸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个化红好香啊!今年是大丰收,我家种了11棵树,大概有6千斤,可以卖到6万块钱”修水县西港镇的村民周绍国握着手里的化红喜滋滋地说道。

  修水西港镇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四周水体环绕,多年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尤其是夏季高温和冬季的冰冻,均因水体的调节作用,高温日和冰冻日都减少,都为西港发展化红产业提供优良的先天条件,经过四百多年的种植及改良,现在的西港化红果肉香甜略酸,富含维生素C,有止咳、化痰等功效,皮还可入药,深受消费者青睐。

  走进西港镇湾台村63岁的周绍国庭院,周绍国正与探讨化红采摘后的管护工作,他栽种的11棵百年原生化红树,壮实挺拔,已经连续几十年实现了丰产丰收,效益非常可观,年收入近10万,可抵两个青年壮劳力。原生树化红,凭着纯真,口感好,产品供不应求,这也让周绍国嗅到了潜在商机,他慢慢地开始研究培育树苗,然后进行销售,增加收入。

  “好多人来家里采购,销售根本不用愁,今年又在屋前屋后,栽了100多棵小树,利用空地培育了1万多化红苗。”西港镇湾台村村民周绍国信心满满地介绍。

  在西港镇湾台村,每家每户都和周绍国一样在自家庭院旁栽种化红,发展“庭院经济”,利用“空闲地”变“致富地”。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以发展“庭院经济”为经济“强引擎”,从果树“培育、栽种以及化红品牌宣传”等进行奖补。同时,为了提高种植积极性,彻底解决村民销售后顾之忧,村两委还组织人员,按市场价格上门收购。

  “你看一下秤,是40公斤,这里就是800块钱。”记者在湾台村采访时,刚好看到了正在上门收化红的村干部何满华。

  销售不愁了,效益好了,村民发展化红产业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在梁红雨的化红基地,又迎来了丰收,黄澄澄的化红缀满枝头,果实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梁红雨和他哥哥也趁着晴好天气,采摘、销售。

  “像我们这个基地的,一共是120亩,现在差不多有20亩开始挂果了,一年下来可以采果3万斤,总产值30万左右,然后我们还在基地套养了一些鸡鸭,利用鸡鸭的粪便当做果树的肥料,形成生态种养的循环,也增加一部分收入。”修水县西港镇红雨化红基地负责人梁红雨说。

  化红基地一年又一年的丰收,梁红雨背后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果树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资金等问题,让他疲以应付。当地政府通过深入一线调查研究,针对个性和共性问题,及时出台了化红种植的奖补政策和技术培训,切实帮助果农们解决实际难题。

  修水县西港镇副镇长胡朝永与梁红雨边走边说:“这农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在充分调研后,在育苗、栽种、基地扩建、产品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都有奖励政策,希望你们坚定信心,把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修水县西港镇新扩化红树6千余株,育苗1.8万株,辖区化红树突破5万株,预计年产量突破320万斤,产值近3000万元。推动化红产业向第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在思考的问题。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实力雄厚、技术成熟的化红加工企业,九江市菊之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推动化红产业向纵深推进,为当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化红的销路也更加有保障。(吴圆生 梁美娟)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