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种粮大户的乡村振兴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3 06/23 09:19:28
来源:新华网

一位种粮大户的乡村振兴实践

字体:

  新华网南昌6月23日电(王中庆)12年累计发了4千多万元,种田的年终奖不比上班差;“老把式”变身“新农人”,8个人就能种好1600亩地;农村成为青年就业“蓝海”,70多名年轻人当起“职业农民”……“三夏”时节,新华网“乡村振兴在行动”调研团队走访了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能公司),探寻一位种粮大户的乡村振兴实践之路。

  模式创新破解管理难题

  2009年,在外创业的凌继河回到家乡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创办绿能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绿能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集土地流转托管、水稻种植、种植技术推广、大米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适度规模经营。从2009年流转4700亩农田,到2023年的6.4万亩,绿能公司采取“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同时依托村级组织力量,帮助行政村建立农民合作社,合作社不仅能获得每年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还有160元每亩保底收益,在此基础上的剩余利润由公司和合作社平分。

  流转来的土地数以万亩,请谁来种,如何分工?绿能公司摸索出一套特有的管理方法:将流转的农田切块交给种粮能手组成的生产队管理,确定一个基本产量,平时按月给工资,年底则根据超额完成的产量发年终奖。

  凌继河给农民发年终奖(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在安义县鼎湖镇,刘守量正在早稻田边认真查看早稻长势。“现在是水稻管护的关键时期,可马虎不得,这关系到我们今年的年终奖呢!”刘守量夫妇和另外3对夫妻组成的生产队负责了1600亩的土地。“以前种田是手脚并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只需要手眼并用了,生产物资都由公司统一调配,机械化程度高,我们只需要做好病虫害监督,及时向生产队长反馈。”刘守量说。

  “流转有租金、种田有薪金、社员有股金、超产有奖金、集体有佣金,通过这种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破解了万亩农业管理难题,还增加了农户和村集体收入。”绿能公司总经理吴江说。

  社会化服务链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

  “我种的田不多,购买农机成本高。把农田托管给绿能公司后,省心省力,从插秧到收割都是机械化操作,一个电话,绿能公司的工作人员就过来了。”安义县农民杨汉平说。

  绿能公司员工正在查看稻秧生长情况(4月7日摄)。新华网 王中庆 摄

  2016年开始,绿能公司拓展农田托管社会化服务,为周边农户当起“田保姆”。“农户既可以选择覆盖水稻种植全流程的全托管服务,也可以选择机耕、机收等部分生产环节的半托管服务。”吴江说,目前绿能公司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比例已达95%,社会化服务队有效链接了小农户,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益,还为公司提供了可靠的粮源。

  走进凌继河的公司,可以看到陈列着的不同品牌大米产品,重点品牌大米每斤售价达7.8元。“要提高效益,卖原粮是远远不够的。”凌继河说,公司在安义县、乐安县建设了仓储和烘干基地,日烘干能力达1560吨。同时,投资建设了稻米加工基地,年可加工大米8万吨。

  目前,绿能公司已建立了线上线下销售配送体系,线上与多家平台合作,线下设立百余家自有品牌大米经营实体店。 2022年绿能公司加工稻米6.25万吨,年销售额达3.6亿元。

  “职业农民”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随着“轰”一声,一架载着10升药液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无人机下是绿油油的早稻田。无人机飞手熊谟远正在忙着和同事一起对早稻进行飞防作业。

  1998年出生的熊谟远,此前在南昌市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上班。“在这里上班一年收入有10多万元,不比在城市里上班差,在这里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事业。”熊谟远说。

  绿能公司员工在电脑上监测团队的无人机作业情况(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公司提供免费食宿、工服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为来到公司的年轻人节省生活开支。”吴江说,公司还设计了一条从普通操作员到技术负责人的晋升路线,让年轻的“职业农民”能看到发展前景。

  在绿能公司综合服务中心,像熊谟远这样的年轻人还有70多名,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近年来,绿能公司与科研机构建立相关合作关系,选派员工学习进修,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吸引专业化、懂技术的人才投身农业产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爱农业、懂技术的年轻人。”凌继河说,下一步,还要发展农民培训学校,培养更多爱农村、爱农业的新型农民。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